第五十八章 燕京摩托公司(1/2)
随着顾苏队伍的膨胀,对顾苏现在的工作,进行梳理已经势在必行。混乱的组织架构,与混乱的工作模式是未来发生事故的隐患。
经过慎重的决定,西山基地一分为二,分为公职和私人两个部门,公职则是肖建军接手,为“国家特殊政策研究室”,另一部分则是顾苏成立的一个政策顾问公司,实际上是类似于西方的智库。这样顾苏开始从国家公职里解脱出来,国内有什么想要的建议与事务,可以与“国家特殊政策研究室”方面联系,而顾苏的智库则是作为“国家特殊政策研究室”的顾问存在,当然咨询免费。
而且这个公司,除了面向政府部门还面向私人企业,这个就收费了,当然价格也不可能太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顾苏的私人公司对智库的亏损进行补偿。
红警基地这里算是顾苏的半公职的工作了,顾苏依然作为红警基地的指挥官,参与关于红警基地的事务,不过由于顾苏的懒散的性格,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顾苏几乎是全部甩给了自己的副手。
关于红警基地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模式,分为三种,一种是直接直接派遣红警工程师上门服务,算是顾问,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是像和燕京市政府第二次合作那样,红警基地帮助建立企业,提供一部分人员设备和技术,参与股份,最后完全放权给新公司。第一次的不算,那是连生产场地都没有,算是皮包公司。第三种则是顾苏免费的提供技术给国内的大型企业,这主要是大型军工,和部分国内垄断业务企业。
在私人业务上顾苏这里已经有不少人投了过来,起码现在赵老就辞去公职进入了智库,现在和顾苏忙着关于红警基地的技术转移项目。
燕京摩托公司,就是和红警基地合作参股的那个燕京市成立的地方集体企业,为了探讨工业生产新模式,大量的零部件被外包了出去。现在轮胎已经找到可以生产的来源,魔都大中华橡胶厂已经可以生产符合燕京摩托三轮车标准的轮胎。
燕京摩托公司得到燕京市的拨款和银行的贷款,兼并了周边的几家小农机厂,算是拉开国内企业兼并的新模式。经过整合后的企业作为公司的配套企业,开始生产三轮车的车架,在原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经过红警工程师的的指导下,已经可以生产合格的车架。
整合后的企业被搬到一起,成了一个大企业,裁撤了一些不干事净捣蛋的一些流氓工人,这些人数并不多,毕竟是小门小户的,也翻不出多大浪。而且在燕京市的铁拳镇压和严厉打击之后,也就没有了声息。
燕京摩托公司的职工组成也是顾苏和燕京市进行商议后的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员工组成中有一部分是原农机厂的工人被转岗到了燕京摩托的主厂里来上班,而京钢的部分被安置的工人和一些被提前退休的工人被重新组织,起来还从社会招了一批青年。维持了社会稳定,和燕京市面的治安环境。
经过了扩大规模扩建,和部分工人的岗位转移,重新架构了新公司的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的前期,由顾苏派遣的红警工程师全程参与,等到管理模式成熟之后,红警工程师就会被撤回来,至于会不会人亡政息,你要知道顾苏还有每一个季度的企业盘查。顾苏可是当初就向燕京市政府和中央讨到了任免的权利。如果有这样的现象,顾苏可以直接进行处罚和任免。
摩托车的后桥,则是交给了燕京汽车制造厂进行生产。而这个技术转让是有条件的,燕京摩托公司从其中占取了一部分很少的股份,是为了以后在乘用车辆做准备。
本来燕京市政府准备将现在的燕京摩托车制造厂直接转型,不过有着制造212吉普的业务的燕京摩托车制造厂,看不上顾苏这些人,不愿意进行改制,只想获得制造技术,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三轮摩托制造技术。不得已,顾苏他们重新建了一个企业。
相比于燕京摩托制造厂的三轮车,燕京摩托公司的三轮车,造型美观大方,技术先进,马力大动力足。尤其是有了电打火、大灯和轴传动之后,显得非常有逼格,去掉那丑不拉几的车棚之后,看起来很有时尚感,购买的人非常多。而且对于那些需要车棚的人,可以加少许的钱就可以加一个可拆卸车棚,此车棚拥有大面积的汽车级挡风玻璃,那是漂亮。
红警基地以保护伞下属的科技投资公司的名义,参与了燕京摩托公司这个项目,这意味着,以后的红警科技会用保护伞公司的名头,参与国内工业项目,保护伞公司是由国家控制,而下属的科技投资公司则是红警基地和保护伞公司共同管理。
红警基地相对于国家来说走上正轨,开始大规模的参与国内工业建设,加快了技术扩散的步伐。
燕京摩托公司前期靠着红警基地提供零件,进行组装,后期在红警工程师的指导和验收合格的零部件开始使用,到了后来,只有部分关键性零件实在是国内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所以依然需要红警基地提供外,其他的零部件都可以自产。这一切,只不过用了不到三个月。
其中不能生产的东西最大的就是发动机,而发动机的制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只是摩托车的。红警基地造出的摩托车发动机,使用材料少,动力强劲,油耗小。这是现在燕京摩托公司最难攻克的难关之一。
不过在有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