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北幽城乱,灯会风云(上)(1/2)
城中紧锣密鼓的搜查着,华佗皱了皱眉,麻烦又来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被北幽宫的人查到的话,自己的身份恐怕就暴露了,到那时来企图杀人夺宝的人就会络绎不绝,得想个办法躲过搜查才行,毕竟自己想躲过一波又一波的追杀是不太现实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躲避追杀、、、、、、
华佗想着就听楼下吵吵嚷嚷的,华佗心中一惊,难道官兵这麽快就来了,但是华佗探头出去一看,心就放在肚子里了,也赶巧,今日正值元宵佳节,外面有不少富家公子和文人墨客向前去吟诗作对采写灯谜呢、、、、、
华佗一想这是个机会,元宵节是个大日子,士兵是不会搜来参加元宵灯会的人,毕竟虽然这里叫北幽城但并不是北幽宫独大,还有三处势力和北幽宫齐名,是北幽宫也不想得罪的存在,江东魔道名门乔氏一族,水军元帅府和千机阁,每年元宵节的灯会都是有四家联合举办,北幽宫是不会因为这一点小事打破四家的和谐相处的、、、、、、、
华佗走到楼下找到店小二“这元宵节灯会是在哪里举办呀,我想去见识见识,毕竟初来乍到,这里的灯会习俗我还不知道呢、、、、、、”店小二看是哪位出手阔气的客人,急忙出来招呼“这位爷,找我你算是问对了,我是这里土生土长得本地人,话说这位爷,您真是好人,一看就和那些为了捞一笔钱和看上了拍卖品的买家不同,说要参加灯会的、、、爷,您还是第一个那,他们都是有目的才来的,只有您是来了解风土人情体验生活观光而来的,就凭这一点我就好好给你介绍我们这面的灯会习俗、、、、、、”显然这名店小二对华佗的举动十分有好感,毕竟是有人喜欢想要了解自己的家乡、、、、
说到灯会,头把的就是灯谜,来我们先说说灯谜的结构。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
“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务”,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
“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象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
“你还学过几何?”华佗有些不信、、
“客官,这你就是瞧不起我了,想当年我也是在夫子坐下听过课的,只是因为家道中落又没有魔道天赋,所以才沦落到今天的地步、、、不说这些了,听我给你好好讲讲,我们家乡的元宵节,来咱们边走边说、、、、、、、”华佗没想到店小二还有这莫光彩的过去呢,实在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呀、、、、、、、、
那名店小二把华佗带到了灯会上,马上又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演讲和介绍,仿佛一聊到到家乡他就有说不完的话,华佗倒是不讨厌这一点、、、、
猜灯谜的常规
我们知道了灯谜的三个要素。还需要了解猜灯谜的一些常规。所谓常规,就是人们在猜灯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遵守的规则。只要掌握这些规则,猜灯谜时就会免去很多的麻烦。尤其是初学者。一般的常规有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谜底与谜面不能有一样的字出现。同样的字出现了用灯谜术语讲就是“露面”。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合格的。比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猜物理名词)谜底是“冲击波”。如果我们不去猜“冲击波”,而在猜“波长”或“前进波”就不行了。“波长”和“前进波”也都是物理名词,但“波长”的“长”和“前进波”的“前”都和“长江后浪推前浪”中的“长和前”相犯,因此就不能成立了。
第二,如果一条谜的谜目要求猜两个以上的词,那么谜底就要成文。也就是说按谜面联想出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谜底,连起来要够成一句话或一个词组。比如:“春风吹又生”(猜两部文学作品)一部“原野”一部是“苏醒”。“原野、苏醒”这两部文学作品连起来还可以构成一句完整的话或是词组。再如:“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猜二个物理名词)一个是“遥感”,一个是“波长”。从谜面联想出来的谜底是大江之源和入海口相距太长,两地相思路漫漫,以谜底“遥感、波长”相和,这样谜底成文又与谜面不相犯。如把两个物词位置调换叫“波长、遥感”那就不成文了,所以只有“遥感、波长”是谜底了、、、、、、、、、、、、、、、、、、、、、、、、、、、、
在店小二滔滔不绝的演讲中,华佗钦佩他的博学,但是仅仅是对于普通人的博学,但是作为一名店小二已经足够用了,慢慢的华佗也融入到了灯会里面,偶尔猜个灯谜,一会又去对个对联,在者就是即兴而发写一首小诗,但是都做得很完美,因为华佗饱读诗书虽然大多数是医术,但是文学素养也不是那些平时只知道吃喝玩乐的顽固子弟可以轻易追赶上的、、、、、、、
到这里那名店小二说道,“先生,您真是太有学问了,我的知识对于你的博学来说这是,莹烛之光与皓月争辉,但是有一点你是一定不知道了”店小二特意买了个关子,等看到华佗感兴趣的眼神就继续说了下去、、、
“因为我们这里的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