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战国的谏臣(1/2)
在第二天上午,李斯并没有来继续来授课,他以为是李斯政务太忙,把时间调在了下午,可下午李斯仍旧没有来,于是让孟安和西陵去问问是怎么回事。
扶苏很想知道,昨天李斯为什么是那种眼神。
写楷书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稀松平常,前世上书法班那几天才才是不正常的,虽然他连一个字都没学完就果断放弃了。
孟安打听到了李斯没来授课的原因,因为现在秦国朝堂上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由于嬴政让赵太后居住在雍城,不许返回咸阳,朝中很多大臣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认为这有悖孝道,又有损秦国形象。
一大批大臣先后进谏,刚刚平定嫪毐之乱的嬴政还处于自信心爆棚的阶段,而且这么处理太后也不是他的本意,当有人来上谏的时候,嬴政大怒,寡人的母亲,寡人不思念吗,让你们来呱噪。
于是嬴政强硬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相信大家都经历过,一个人做了错事,自己知道,也很想改正,但需要正确的劝说和恰当的机会,否则你越是批评,他就越不肯认错改正,说不上逆反心理,很奇怪的现象。
嬴政现在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对,而且他自己很痛苦,但可惜的是秦国的大臣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也没能创造恰当的机会。他们只是犯颜强谏,结果就是嬴政连续杀了二十七个上谏的大臣,成为了嬴政一生的污点,在旧时空嬴政的政治生涯中这是除吕不韦、昌平君之外唯一的一次有他的大臣非正常死亡。被儒家死死揪住不放,成为了后代人给秦始皇定性为暴君的重要证据。
不过秦始皇时期,非正常死亡的大臣一共只有三次,这个数据与历史上包括唐太宗、宋太祖在内的所有“千古一帝”比起来,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扶苏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三年来的经历让扶苏觉得嬴政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至少是一个很重亲情的人,尤其是嬴政经常给他提起自己童年的经历。
扶苏知道嬴政对赵太后有很深的感情,为了让嬴政活着并教育好嬴政,赵太后付出了很多,即使赵太后有了什么错,他也不至于有这么激烈的行为,更何况嬴政立志于做一个有为之君,怎么会因为太后的事擅杀大臣,还一杀二十七个之多。
扶苏打算找个机劝劝嬴政,毕竟赵太后对自己很好。自己没有大臣的身份,只是嬴政的儿子,做起事情来当然更方便,也可以打打亲情牌,反正自己现在还小,也不会有什么负担。当他正在思考嬴政什么时候能消气的时候,耳边传来西陵的声音:“公子,不好了,不好了,又有人上谏了,看来又要死人了。”西陵的包子脸煞白,也许是这一天听到的死人消息太多了。
“你才不好了,是谁上谏了?”扶苏也有些打怵,战国时期的人这么有骨气的吗?都不怕死啊!
“不知道,是个山东人!”西陵一听到消息不敢停留,就赶紧跑了过来。
“走,我们一起去看看。”扶苏对这个现在还敢上谏的家伙很是佩服,孟安和西陵对这个提议很不满意,但又不敢违拗,只得和扶苏一起悄悄向咸阳宫走去。
这三个人偷偷躲在宫门外,听到里边有慷慨激昂的声音不停响起,扶苏向殿门里望去,只见一个个子不高的大臣站在大殿中央,他嘴里说到:“大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
扶苏向王座上看去,嬴政脸色铁青,青筋暴起,短短的胡须如同利剑出鞘,随时准备咬这大臣一口。可是殿中站着的那个人却毫无惧色,继续说了后两句话:“臣窃恐秦亡,为大王危之。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备秦也。”
扶苏听了这个人的话,真心的感到佩服,他面对的可是始皇帝啊,竟然敢这么直刺,真是不要命了啊。
嬴政的脸色慢慢平静下去,似乎是被这个理由说服,开始了静静的思考,没人敢打扰他,这些天倍受宠幸的赵高也不敢言语。
赵高很痛恨这些上谏的人,尤其是这个茅焦的齐国人,劝太后在雍城居住是他第一次为秦王办事,而且自认为办的还不错,可是没想到,却被这些人说成办了坏事,他如何不痛恨。
嬴政并不是被下边的人说服,而是下边的人给了他一个最光明正大的理由,他内心一直都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可是他刚刚亲政,不想被人误以为是为了自己的母亲而罔顾法纪,现在既然有了比法纪更重要的事情——得天下,他当然要借坡下驴。嬴政很有诚意的从王座上站起,想下边站着的人行礼,茅焦也毫不客气的受了。
“寡人错了,请茅卿常伴左右,有以教我。”嬴政的声音也很诚恳。
“赵高,准备车架,寡人要亲去雍城,请母亲回来。”嬴政大声吩咐到。
“等等!”正当嬴政准备浩浩荡荡的上演一出思亲悔过、为国为家的大剧的时候,一个弱弱的童声在大殿上响起。
“父王,儿臣有话说。”扶苏不怕死的从殿外窜进正殿,然后不怕死的说到。
所有人都很诧异,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这不是剧本内容啊,于是所有人都没来得及说话,扶苏继续道:“昨天师傅教我说,一个人知道错了,就应该彻底改正,而不应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