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发现海岸线(1/2)
张钦率领船队在海上航行了数天,船队中的两个臭道士在那较劲谁的海上定位准确,因此到成山外海时都没有靠岸补给,依靠船上携带充足的粮水直航儋罗。
李煜给张钦的三艘船是燕王府属下造船坊工匠数年的心血之作,以当代航海能力最优秀的海船型为模版进行改进。
唐代造船技术将秦汉时期出现的船尾舵、多层船板、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进行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还出现了先进的榫接钉合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
李煜手下的造船工匠们将这些前代及当代出现的造船技术进一步完善。所造的这三艘船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便于海上行驶。船首形状也改成尖首。
船还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每船共有五个水密隔舱。
这种技术在初唐只是刚刚出现,应用不普遍。当李煜知晓后令工匠们专研这种新技术,三年多的时间令燕王府的造船工匠们成为当今世界最精通水密隔舱技术的一群人。
水密隔舱的工艺和技术大大增强了船的抗沉能力,特别是加大了船体的横向强度。它是由底部和两舷肋骨以及甲板下面的横梁环围而构成的一层水密舱壁。船中部以前的舱壁都安装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后的舱壁就装在肋骨之后。这种安装方法可以防止舱壁移动,使船舷与舱壁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牢固的支撑着两舷,这就增强了船体的横向强度。由于船的坚固性和抗沉力增强了,就有可能多设船桅、船帆,更适合远洋航行。
这也是李煜有胆气进行海外探索的依仗所在。
若没有此等先进的技术造出坚固的船,如何在风大浪高的大洋上航行?
船只的动力除了辅助的船尾舵外,主要依赖采用软硬帆结合的风帆的风力。船只中间甲板上两个主帆用的仍是传统的硬帆,但在船首和船尾用上了后世西方风帆船式的软帆。
鉴于后世西方风帆船的主帆技术还过于复杂,工匠们从未接触过。从李煜的口头描述与画出来草图只能是描述个大概,并没有涉及到风帆的关键技术所在。
工匠们听的云里雾里,看图也只看到软帆升起来的外形,只能按照李煜画的草图去摸索试验,以至现在还未完全掌握船只全部采用软帆的技术。
灰蒙蒙的天空,东方海天相接的地方太阳放出灼热的阳光逐渐照亮这片大海。
坐在船首处的二十出头的年轻水手打着哈欠,阳光照射在他脸上,疲惫的双眼睁开看向太阳。突然,他双眼睁大,死死盯着前方,惊喜油然而生,转身向甲板上其他同伴喊道:“快看,发现陆地啦……”
“谁大清早就在那鬼嚎,吵着道爷睡觉了知道不知道。”
王海崇揉着朦胧的睡眼从自己的舱室跑出来,倚着栏杆正准备大骂甲板上一群大清早不睡觉的水手。揉清晰的双眼一瞧下面,甲板上几十个水手全都兴奋的大喊大叫,几个还跳了起来,声音还从不远处的其他两艘船传来。
“还傻愣着干什么?儋罗快到了。”
王海崇的脑门直接被人从后面拍了一巴掌,回头一看竟是叔孙康这个遭老头正挂着他那谁都欠他百八十贯的臭脸登上船尾甲板的楼梯。
“臭老道。”王海崇嘀咕一句就赶紧跟上到甲板上看个明白。
做为船队的总管张钦早以登上了船尾甲板,靠着甲板右角拿着临行前燕王交给自己的望远镜对远处的海岸线进行观察。
跑上甲板的叔孙康、王海崇等人看着张钦拿着望远镜一阵羡慕之色。
王海崇在临行前还想靠着自个、师傅两人与燕王的交情买一个,没想李煜报出来的价死贵死贵的,就这么个玩意竟要一千贯,气得差点对着李煜破口大骂,郁愤至极而走。
最后从燕王府中的熟人打听到这玩意有价无市,燕王府的匠人们压根就没造成几个,除了燕王府中人,都没几个外人知道望远镜。
张钦放下望远镜,说道:“于校尉,让船员们做好准备,还有个七八十里就到了。”
于鸿令鼓手敲起了立于船尾甲板上的战鼓,咚咚的鼓声连续敲击了二十下停止,随之跟在旗舰身后一两百仗外的另两条船也相继敲二十响鼓以作回应。
甲板上正在欢呼的船员们闻鼓通通跑回船舱,在军官的喝令下井然有序的从武器仓一件件甲胄兵器迅速穿戴整齐回到甲板上。
“于校尉,儋罗国的武力如何?”叔孙康靠着船沿慢不经心的问道,顺手还拔出了他腰间那一把明晃晃的长剑耍了个剑花。
于鸿轻笑道:“儋罗。在百济以南海上。居山岛上。周回并接於海。北去百济可五日行。其王姓儒李,名都罗,无城隍。分作五部落,其屋宇为圆墙,以草盖之。户口有八千,有弓刀楯鞘,无文记。唯事鬼神,常役属百济。麟德二年,刘仁轨以新罗、百济、耽罗、倭国使者浮海西还,会祠泰山。”
“此乃右相刘仁轨当年平定百济后回京所奏。”
“才八千户,顶天三四万口,能战之兵恐只有一两千,连城隍都没有。”叔孙康拿着剑沉着一张毫不表情的脸喃喃道:“还分作五部,也许咱们可以把儋罗给打下来。”
叔孙康说完张钦、于鸿等人一惊,船队仅有二百多号人,要灭一国,这玩笑是不是开大了?虽然这个国很小,但也能凑出上千能战之兵好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