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唯有读书高(1/2)
晌午时分,李柏就让一个佃户给拖回来了。说是在回村的半道上发现的,鞋也没了,头发也散了,靠着驴车轱辘坐在地上,正唱着甚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徒伤悲……”
孟氏和干娘好一通忙,给他换了衣衫,又灌了醒酒汤,直到黄昏时才醒过来。问他事办成没有也不说,只递给儿子一张东西,并叫他去找村里一位爷爷辈的老秀才,求张保状。
那张东西叫“浮票”,也就是准考证,上面写得分明,县学试补。
李柏读书人的骄傲并不完全是虚幻,朝廷大力兴学,优待学子,只要你考进了县学,便可立时免役,且不收学费还包食宿。要是进了州学府学,待遇更是比照官户。
这个办法,普通人家是绝计想不出来的,便是想出来,你也办不到。
因为县考严格说起来分三场,一场是报名时的“拦试”,看你是否目不识丁来消遣耍乐,过了才能取得“浮票”;然后是笔试,考经义诗赋,看你基础是否打好;最后是“帘试”,也就是面试,你若在笔试中作了弊,这会儿多半要现形。
以上全部合格,注上学籍,你才算官学学生。
李柏走这一趟,便替儿子免去了报名拦试这一环。虽然他知道以儿子的学问是不可能考上县学的,但县学考试是本月初十,那一天,也正好是役夫开工的日子。
安顿好丈夫后,孟氏红着眼睛吩咐李昂,让他带着礼品去拜谢前日落水时施救的乡邻,再把那张“保状”讨回来。
李牛头如言出门,因心里装着事,脑子至今也还有些迷糊。所以他到每一家都只说一句台词:救命之恩,没齿难忘,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这让那些平素里见惯了他胡作非为的乡民们大感意外,都说这怎么跟换了个人似的?别是憋着什么坏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便敷衍着应付,只等他一走,就全家出动翻检起礼物来。却都是些糕点、蜜饯、酒肉之类,油纸包里没放虫,酒坛泥封完好,估计也没往里头撒尿。
一时不禁有些惭愧,当时救起发现是他时,咱还想过是不是再扔下去呢……
最后,李昂才来到了那位老太公家。
老头比李柏还点背,考了一辈子科举,解试都没过,心灰意冷,自号“淝水文盲”,耕读传家。
当人送外号“神烦鬼厌李大郎”的李昂登门求助,想要一张保状考县学时,可想而知老爷子是什么心情了。不过,看在他老子面上,老太公也只能勉为其难。
按例,保状中除了担保应试学生身家清白,不在“七不准”之列外,还要写上一句“情愿令某某入学听读,一依学内规矩施行,若有触例违纪,甘受责罚”,类似后世一些家长送学生到老师面前,总要说“不听话就给我打”。
老头儿厌恶李昂平素所为,居然写道“情愿令族孙李昂入学听读……若有触例违纪,打死不怪。”
转眼到了初十这天。
几天下来,李昂已经将记忆完全融合,且接受了穿越的现实。不接受又如何?靖康元年!靖康啊!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有时间让你矫情?
一大早,李孟氏便和干娘在厨房里忙活,等到李昂起床时,早饭已上桌,便连干粮也备齐了。而老李自打从城里回来,便跟失了魂儿一般,好几天都没下床了。
吃过早饭,李昂去向他辞行时,素来溺爱儿子的李柏竟什么都没说,看来,是真伤了心。
考学,对这个时代的任何家庭来说,虽比不上科举,却也是一桩要紧之事。送考陪考这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李家这情况特殊,李昂只能孤身一人,步行进城。
路上,他也无心看那山水田园,阡陌纵横,满心就琢磨一个问题:今日役夫开工,自己没去,那孙胖子怎么没来闹?
他浑不知,日前到他家狠狠恶心了老李一把的孙保正此时就在县衙后堂的花厅上。腆着个肚子,背负着双手,对着一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中堂作欣赏状,下面的落款是“年月日,桧书赠同年弟范择善”。
不一阵,后头脚步声起,转出一位官人来。
年在而立之间,面皮白净,蓄着短须,身上穿件墨绿袍,脚下蹬双云头鞋,看孙保正那一身肥肉,微微皱眉,不冷不热道:“看得懂?”
这边急忙上前见了礼,陪笑道:“略懂,略懂,写的真真是极好,一打眼就觉着好看。”
这官人便是本县一把手,姓范名同,字择善,政和五年的进士。只是不知为何,登第十几年却还是个知县?
听对方白话,他也懒得多说,坐定之后问道:“有事?”
“小人解壮丁进城修墙,特来拜见相公。”孙保正满脸堆笑,待范知县叫他坐时,也只敢沾了半边屁股。
“有事就说。”
“不敢有瞒相公,这不是府里让征急夫修城墙么?小溪村那姓李的措大有一独子,年方十九,小人给他报上去了。”
“嗯?你是说,那个李木白?”
“除了他还有谁?”孙保正眼一瞪,活像个蛤蟆。“可不知他走了什么路子,竟替他儿子捞着张县学试补的浮票,这会儿,想必已进了学宫。”
把玩着手指的范知县闻言眼一斜:“他那儿子学问如何?”
“嗨!”孙保正一拍大腿,随即觉得失礼,赶紧坐端正了。“不是小人吹牛,便我也比他强!正经的一肚子草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