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 曹魏版沮授(1/2)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他也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la
然而在正史上,刘晔虽然提出了很多惊人的谋略,却很少为君主所采纳,他的人生经历和早前的沮授有些类似,二者都是建议正确但君主就是不用,所以刘晔也可以说是曹魏版的沮授。
刘晔先后侍奉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人,并且都为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在曹操麾下时,刘晔提议讨伐陈策有功,被曹操提为司空仓曹掾。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曹操军到了汉中郡,山势险峻,难于攀登,军粮非常缺乏。曹操说:“这是个妖妄的地方,或有或无,无关轻重。我军缺少粮食,不如迅速回兵。”亲自率领士兵返回,命令刘晔都督后面的各路人马,让他们按序出山。刘晔算计张鲁可以攻克,加上运粮的通道不能接续,虽然退出,军马还是不能完好无损,于是飞马告诉曹操:“不如致力于进攻。”随即进兵,多用弩弓射击张鲁军营。张鲁奔逃,汉中终于平定。
然而之后刘晔继续向曹操提议趁机伐蜀,曹操却不再听从,后来曹操反悔,再次向刘晔询问,刘晔却说时机已过,不可再动。返回之后,曹操以刘晔任行军长史,兼任领军。后来刘备攻打汉中,夏侯渊因此战死。
到了文帝时期,上庸的孟达降魏,曹丕因为非常高兴,让孟达做新城太守,又任散骑常侍。刘晔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孟达苟且求得,必然不能感恩图报,如果出现什么变化,之后一定会作乱。而曹丕不听,未将孟达调职,文帝死后,曹魏动荡,孟达果然叛变。
黄初元年(220),任刘晔为侍中,赐爵为关内侯。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众大臣,让他们预测刘备是否会出兵吴国为关羽报仇。大多数人都说蜀国弱小,刘备无力复仇,只有刘晔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很深,想必会为其复仇。后刘备果然伐吴。
刘备伐吴后,孙权派遣使臣到魏国自称藩属,魏国内大臣们都表示祝贺,只有刘晔认为对于此事应该谨慎,多加考察,并且还提议趁机出兵伐吴,但为曹丕所拒绝。后来曹丕有意封孙权为吴王,刘晔再次劝谏,认为孙权求降只是一时之事,一旦孙权击败刘备,事情就可能立刻发生变化,曹丕不听,执意以孙权为吴王,夷陵之战后,孙权的态度果然改变。
曹丕因为孙权的戏弄大怒,准备出兵伐吴,刘晔认为吴国有长江之险,又新得大胜,难以攻克,曹丕又是不听,大举出兵讨伐,三路皆无果而终。
黄初五年(224),文帝亲自到了广陵郡的泗口,命令荆州、扬州各路军马一同进发,准备伐吴。他召见众大臣,问:“孙权自己会不会来?”大家都说:“陛下亲自出征,孙权恐怖,一定会以全国的力量应战。又不敢把大军的指挥权委托给大臣,一定会自己率领前来。”
刘晔说:“他认为陛下会以皇帝的贵重身份牵束自己,而领兵渡江作战的是别的将领,所以一定会整治军队,等待事情变化,不会亲自进攻。”文帝车驾停住多日,孙权果然不来,文帝于是带军队返回,说:“您的估计是正确的。应当考虑为我消灭孙、刘二贼的方略,不能只明了他们的情形而已。”可惜的是当时蜀吴政治稳定,相互联合,又有天险作为防御,刘晔对此也没有办法。
明帝上台后,刘晔被晋升爵位为东亭侯,封邑三百户。早先曹睿和大臣交流不多,所以人们对他了解很多,刘晔和曹睿一番交流过后,评价曹睿次于秦皇汉武,这个评价在后世看来也是颇为中肯的。
后来曹睿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又下令群臣讨论高皇帝曹腾的谥号,当时刘晔就以礼仪制度给挡了回去,这点也得到了如尚书卫臻等大臣的支持,最终追谥一事就按他们的建议施行。
太和二年(228),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当时刘晔就劝谏曹睿趁机伐辽,夺取辽东,被曹睿拒绝,当时朝廷反而默认了此事,公孙渊遣使来朝后,承认了他对辽东的统治,后来公孙渊作乱,曹睿不得不三次伐辽,才最终将辽东平定。
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出来,曹魏的统治者对于刘晔的提议并不是都不采纳的,而是那些重大提议基本不采纳。像刘晔提议讨伐陈策,攻打阳平关,曹操也都听了;曹丕后来也说过刘晔的判断是正确的;曹腾谥号之事曹睿也没有反对刘晔的建议。
但在像趁机伐蜀,以及是否调走孟达,是否联合吴国,是否讨伐吴国,是否趁机讨伐辽东这些重大问题上,曹魏三代君主都没有听刘晔的建议,固然事后刘晔所说的话都被证明了,但结果并没有因此改变。
为什么,首先要说在这些大问题上,这些君主心里都自己的想法,并且很难改变,像曹操当年就因为得陇望蜀,取了荆州还想要扬州,结果在赤壁惨败,将以及到手的荆州还吐出去大部分,所以他占据汉中后,就不太想继续打了。而曹丕本人更是有些情绪化,被孙权愚弄后,不听劝解执意要打江东。
但这不是每次刘晔提议都被拒绝的原因,当年沮授是因为袁绍和他闹别扭,所以死活不听他的,而刘晔是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人都不听他,这不能说曹氏三代人都讨厌刘晔吧。
刘晔被拒绝的根本原因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