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3/3)
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 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6现实意义即使在非战争时期,人们依然需要军事思想和军事作风。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兵家的目的很明确:取胜。以战屈人之兵也好,不战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间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为著一个清晰的战争目的:胜利。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经常兜圈子,转来转去,精力被分散,不能全力以赴,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孙子兵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或目标当成一个项目来看待,当作一场战争来处理,应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打赢战争。将军带兵打仗,与经理带领员工做项目,二者之间没有区别。从兵家的思想裏寻找管理学的因素,能有很多新的发现。在非战争时期,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任何国民均不可丧失警惕。《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汉唐时期,中国绝不缺乏阳刚之气。宋明两朝,没有什么出息。有人说,北宋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时候,北宋人很富有,北宋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国家屡屡受辱,严重影响了国民性格。人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国民不必好战,但必有血性与阳刚。见义不为,无勇也。丈夫胸有浩然之气,虽仁爱,不失刚强。故《司马法》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君子“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故君子必不敢忘战。7兵家始祖孙武孙武所处的时代在春秋后期。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又是武将世家,因而他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掌握军事文献和有关的档案材料。春秋中后期,战争十分频繁,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他总结春秋时代的丰富的战争经验和规律,使之上升为军事理论,写成《孙子兵法》这部伟大著作,成为兵家始祖。我们说孙武是兵家始祖,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兵家而言的。兵家的出现,适应了春秋战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激烈斗争的需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即国家重要的事情是祭祀与带兵打仗。因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研究如何"擒敌立胜"的军事理论而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一批军事理论家,这就是兵家。为什么说兵家始祖是孙武呢?比孙武略早的司马穰苴也曾作兵法,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裔。因为他官为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后来在齐威王时,"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②现存的《司马法》多讲古代军法制度,其内容与《周礼》所记往往相符合。我们可以看出是由稷下先生依据《司马法》与穰苴所作兵法整理而成书的。由此可见,比孙武的《孙子兵法》早的古《司马法》,主要内容是军礼、军制。上面谈到《六韬》成书较晚,只是托名为姜太公所作。真正讲军事理论,总结战争规律的兵书,应以《孙子兵法》为最早。宋代元丰年间,选定历代七部兵书编成《武经七书》,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就把《孙子兵法》列在首位,称为"兵经",可见它在兵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不仅如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思想史,特别是在战略思想上有突出的贡献,得到美国军事理论家柯林的高度赞誉。他在1973年出版的《大战略》一书中说:"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孙武是兵家始祖。状态提示: 兵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