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3)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期末考就结束了。这次陈远鸣没再跟那群垃圾干上,而是集中精力突击了几天课本,如今的他已经不是那个满脑子只有无谓自尊的少年,这个世界本来就没什么公平,不想被人歧视,就要拿出点让人无法轻看的东西。
答完最后一张试卷,再认真检查两遍后,他终于呼出口气,缴卷走出了考场。期末考结束后是两天的休假,供老师们阅卷评分。跟协助批卷的优等生责任向来无缘,陈远鸣就早早开始了自己的寒假预热。
这两天在学习之余,他的全部心神都放在了对于记忆的整理和梳理上。如今虽然接受了自己还魂尸的身份,但是脑中的记忆太过繁杂,更重要的是,陈远鸣无法确定脑中的东西是否准确真实。这年头书报亭还是稀罕物,报刊、杂志的稀缺注定了直送订阅的销售模式,找不到可以查阅的报纸,家里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被管制无法准时收听新闻,想要把脑海中的记忆和现实对上可不容易。在没有依凭的情况下,他宁肯多花些时间放在筹备上。
在考完试第二天的一大早,没跟任何人打招呼,陈远鸣揣上钥匙和辛苦攒下的两块钱,走出了家门。
今年冬天还没下过雪,整个城市看起来都灰蒙蒙的,市里的主干道目前只有单车道,一半马路上走的都是自行车,偶尔有一辆拖着电缆的公交车懒洋洋驶过。路边3、4层的住宅楼都还崭新明亮,估计都是近两年才建起的。l市也算是中西部有名的重工业城市,除了轴承厂外,拖厂、钢厂、铜加工厂之类厂矿也都挤在市区周围,在国有大型企业还未曾没落的90年代初,这个城市还焕发着一股子冲劲和堂皇的骄傲气息。
但是对于陈远鸣而言,这座城市却是陌生的。在他的另一段人生里,初中毕业后成绩并不理想,最后没有上高中而是选择就读于厂里的职高,两年半工半读后直接通过关系进了厂里工作,然而94年正赶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后几年厂里效益江河日下,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毅然辞职走上了北漂的道路,之后辗转北上广,搬过砖头、开过大车、中关村里卖过电脑,03、04年股市大涨大落时开始研究股票,为此还专门考了个夜校,05年1000点大底前后入市,折腾了两年才闯出些名堂。
在他那段人生里,前半是压抑苦闷,后半则颠沛流离,根本无暇仔细观察自己身旁发生的变化。如今用全然陌生的眼光观察这个城市,他才发现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少到可怜,只剩下了青春期那段儿对零食的刻骨铭心。叹了口气,陈远鸣转头离开了还没搬迁,门口也没有报刊栏存在的市政府大院,向几站外的广州市场走去。
1991年l市刚刚迎来第一波开发热潮,在离人民公园不远处兴建了一条商业街,还起名叫“广州市场”。只是现在的广州市场还没有后世的配套设施,青年文化宫还没盖好,新华书店和小吃一条街也不见踪影。只有一栋三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鹤立鸡群的矗立在一片空地正中。自从80年代后期电视票、布票之类票券消失后,商场也渐渐开始有了人气。
走进了百货大楼的门厅,陈远鸣打量着面前的景象,那时的建筑结构跟后世还相差甚远,一楼也不是化妆品、珠宝专柜,而是各式生活用品,死板的陈列在货架上。站在柜台后的营业员们还保持着供销社时代的傲慢,只是瞥了眼一身穷酸样的少年,就扭脸继续和身边人唠起嗑。
陈远鸣也没搭理她们,沿着货架一排排仔细端详起来。前排是最热门的学习用、铅笔盒、卡通造型的橡皮和本子,价格十分不讨喜,但是班里同学可谓人手一份。再靠后点是表类专柜,一排挂钟大大咧咧悬在墙壁上,每一只都擦的光鲜闪亮,虽然一眼就能看出外壳是塑料制品。柜台里放的则是手表,一半是各式各样的电子表,另一半则牢牢锁在柜子里,看起来像是石英表。
陈远鸣挨个看了过去,电子表价码普遍在50-100元,还有一些标注着防水、按钮特别多的直接卖上了150。虽然已经过了电子表最流行的时节,但是这种玩意仍是青少年们的最爱,前几天他跟前排那群混蛋打架时,其中一个还带着那种最贵的款式。石英表就是另一幅样貌了,便宜的也要200多块,还有几只贵的,卖到了1000以上,上面打着双狮和西铁城的标签。
“看什么看?!你能买得起吗?”
才站了几分钟,柜台后的营业员马上不耐烦了,冲陈远鸣喝道,让个穷小子戳在柜台前不是影响生意嘛!
陈远鸣没理她,依旧认真的看完了整排货架,又转身向其他柜台走去,在商场里后世常见的牌子基本没有踪影。跟当时100元左右的工资相比,每一件东西价格都高到离谱,倒是没坠了“百货商场”的名头。
逛了一圈后,陈远鸣心中有了个朦胧的想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是个体私营最为辉煌的年代,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进货渠道……
“豆豆?”
身旁突然传来一个声音,陈远鸣转过头,只见一个男孩站在背后,跟他差多不大,却高出大半头。穿着一件深色外套,毛线围巾是亮绿色,但是色泽搭配相当不错,也衬得他虎头虎脑可爱了几分。这孩子的双眼睁得很大,睫毛跟小马一样纤长浓密,手里拎了一大兜毛线团,正诧异的看向自己。
“你怎么在这儿?帮家人买东西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