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开远(1/2)
第二百四十三章开远
“萧兄,你看这里如何?”张锐兴奋地指着地图上的某点问萧禹。
萧禹低头一看,原来是开远,地处滨海州的南部。心想,张锐东挑西挑,怎么挑到这个地方?也许他不清楚此地的情况,看来得给他讲一讲,免得他怨我没有提醒他。
于是,萧禹为张锐介绍起开远的现状:“据我所知,开远只是一座小镇。土地贫瘠,没有什么特产,镇上只有数十户百姓,即使加上方圆百余里的人口也不满百户,说那里荒无人烟也不过分,是个标准的赔钱地方。要那里,还不如从我刚才建议的两处中挑一个,起码离你现在的庄园比较近,便于管理。”
这一说,让张锐的心凉了半截儿,刚才看见开远的时候,他眼睛一亮,因为开远离前世那个著名的海参崴港口很近。算一算册封给自己的封地面积,海参崴应包含在领地内。如果得到了海参崴,就可以在那里建一座海港。
滨海州的首府率宾府是北方最大的兽皮交易地,每年到这里交易皮毛的商人成千上万,都是从辽州启程步行到达。同样吉州北部的龙原府,是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易地,每年到这里交易药材的商人更是多达十余万人次,他们也是从辽州启程由陆路前往。如果从辽州开始计算行程,至少也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
再有,玄州的海兰城是北方第二大的木材供应地,它每年交易的木材量,占黄河以北地区木材需求的三成。本来玄州的木材,不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比吉州长白山出品的木材多上数倍、好上数倍。但由于交通不利,运输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运输成本也成倍增加,所以价格远比长白山的木材贵。
可以想象,如果在开远修建一座海港,那么为了节约时间和费用,去率宾府、龙原府、海兰城交易的商人都愿意改走水路。从辽州燕郡府登船,只需要不到一周就能在开远上岸,如果是从辽州的兴府上船,只需要三天就能到开远。而从开远到他们的目的地,最远的也在五天以内距离。这样一来,比起走陆路,能节约一半以上的时间。
而且,商人们的生意成交后,又会购入大批的货物原路搭载回来。用船运货,比从陆地用骡马运,要快数倍,运输费用也大大节约。精明的商人都算得出海运所降低的成本,开远也会成为他们首选的货运地。
当初开钱庄的时候,张锐曾经与董小意、和鄯等人算过帝国北部最大海港燕郡府的货运量。他们得出的数字是惊人的,燕郡府每日会有数十万金币的货物出入,港口每日仅收取船只的进港费,就能有上万金币的收入。
在开远建港,肯定比不过燕郡府,但至少能有它一半的货运量。一半也有五千金币,而且海港的货运业、仓储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驿站、酒楼、钱庄、车马行等等都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产业即使不是自己家族开设的,也要交税,而按帝国的法律自己封地的税款自己能提留一半。
再有,开远在前世被称为海参崴,名字的由来就是那里海参产量丰富。家族可以成立一个商号,专门收购海参外卖,定会赚到不少利润。这样前前后后算下来,每天的收入至少有两到三万金币,一年的利润就有七百万到一千万。除去上缴朝廷的税款外,应该有五百万的利润。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如此丰厚的利润可赚,张锐不由得心花怒放。仿佛看见金灿灿的钱币如潮水一般涌向自己,他恨不得立马得到开远,恨不得立马把港口建好。可是萧禹的话如当头棒喝,使他飘飘然的心情一下子从万丈高空落入了深渊。唉,这么不足百户人家,什么事儿都干不成。别说建海港,恐怕连征集修建庄园的劳力都招不够。
可他又不甘心看着这个诱人的赚钱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 [图前,挠着脑袋想办法。
萧禹见他举棋不定的模样既好笑又奇怪:“三郎,开远有什么好?你为何偏偏看中它呢?”
张锐也不瞒他,把修海港的好处说给他听。萧禹听罢连声叫好:“这个想法好!只是人口问题的不好解决。”
张锐苦着脸,叹气道:“我就是为这事儿犯愁呢。我刚刚算了算,如果要在开远建港,当地至少要有四、五万人,才够用。”
萧禹不解,问道:“依我看只要有上万人,三年内就能把海港建好。要四、五万人,是不是多了点?”
张锐道:“不仅要修海港,还要把周围的道路整饬出来,不然会影响货物的运输。”他在前世时,就懂得“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
龙原府和海兰城都有通往率宾府的官路,可以不用修。但从率宾府到开远的这段路,从地图上看只是小道。这样的道路根本无法运输大批货物,所以要想海港发挥作用,必须要修建一条从开远到率宾府的道路。
从率宾府到开远有三百余里,要修建一条与官道一样的道路,至少要用两到三万劳工。再加上修建海港的劳工,所为他说要四到五万人。而且这些人还只是劳工的数量,没有算他们的家属的人数。这么多的劳力,他不知该到哪里去找。
前一阵子,他倒是隐藏下来不少俘虏,可是那些俘虏也不全是他一个人的。有一些还要分给刘炯和达须,单独属于他的只有两万人左右,而且其中还有一些身体羸弱之人,根本无法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