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上学(1/2)
“卧槽~!你不是上校难不成还想上天吗?!”
“爹……上校的话,不就不能跟小五子他们一块儿玩儿了么?我不上……”
“瞧你这点出息,又不是让你现在上,爹的意思是让你明年上学,今年先给你个心里准备。”
“唔……唔……俺知道了……”
这一世的宋瑜可不像现实世界或是地狱空间那样,是个老实孩子。
因为打小被宋老蔫惯坏了的他,只知道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乱跑,不像某些农村孩子似的小时候就很听话懂事。
“唉~~上校有啥美的……”
离开屋子继续找小伙伴儿去玩儿的宋瑜,摇了摇头叹气道。
一晃又一年过去了,1979年的时候,下半年,宋瑜挎着娘亲,跟着爸爸到乡里的唯一一所小学念书去了。
这一年宋瑜7岁。
“记住了幺娃子,到了学校以后要好好听老师们的话,不许再调皮,知道吗?”
“呃……啊,知道了~”
很明显,宋瑜没有把他爹的话听进耳朵里。
21世纪的现在,乡村小学都很破,更别提那会儿。
宋瑜他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能有座小学,也不过是地狱任务对其的优待。
在办理好相关入学手续后,宋瑜跟其他村里乡里的小朋友们一样,开始进入学校课堂听课。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咱们一年级的班主任了,我姓张……”
这位30岁上下张姓男青年老师,是一名下乡的知识分子。
说是一年级,其实就只有一个班。这个班里汇集了周围村庄从6岁到9岁的所有小朋友上小学一年级。
说起来,宋瑜和他三姐也是同校校友了,大家都在同一个小学念过书。
整个十里八乡也就这一所小学。
宋瑜他们整个一年级也就30多名学生。
不少适龄入学的孩子,家大人都觉得上学没用,又费钱又费工夫的,还不济等10来岁以后,跟家里干农活呢。
那时的小学可不像现在有什么音乐课、美术课、计算机课、手工课、自然课、思品颗什么的。
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最多再加门体育课。
人家过去的知识分子肯委身下乡教课,即便是村长和村书记都得供着,就连乡长什么等“大官”,见面时也得露着笑脸。
1966年至1976年期间的文化da革命期间,老师都是一些必须批斗的牛鬼蛇神。
可现在已经过去2年时间,高考都恢复一年了。改革开放也一年了。老师们又都受到极大重视。
这一世的宋瑜,脑子倒是也不慢,语文和数学课他听一遍,基本上就会得差不多了。
年纪30多人里,他不说排第一第二,起码也在前十范围内。
那时候没有自动笔、黑水笔什么的,只有铅笔,是不是2b的不清楚,也没有转笔刀,大家就用小刀削铅笔,竟是有削着削着就把手弄破了的。
基本上每天上午9点上课,下午15点放学。
中午就吃点从家待的窝头,就点凉水喝就行了。
大家都是这样的,也就他们老师吃的好点。
时间来到了1985。
改革开放,是1978年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多亿元,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85年是改革开放的第7个年头,中国的各大城市经济繁荣体现突出,但跟宋瑜他们所在的来溪村关系不大。
这一年十三岁的宋瑜已经完成小学学业,顺利地升入所属县的县第二中学。
他们那个所属的骏平县只有两所中学。
这两所中学都是高中与初中合并的那种。
初三毕业后只要中考成绩通过,就能直接升入本校高一。
俊平县的这两所中学分别叫“县第一中学”以及“县第二中学”。
前者县第一中学,都是给本县或其它县所谓官二代、富二代上的,或是一些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在小升初考试时,取得了非常优越的成绩上的。
县第一中学的“官富二代”或是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的学生,起码占据了一半,剩下一般则是学习尖子生了。
相比第一中学的教学楼建设和师资配备力量,县第二中学就有些操蛋了。
教学楼装修和课桌不如人家第一中学,师资力量不如对方,在县里的受重视程度不如人家;但相对的,第二中学的学费还是很便宜的。
宋瑜最后升入哪所中学自然不用多说。
他们那个年纪的小学生里,只有前4名考进了第一中学,而宋瑜则是班里的第十二。
要知道,最后小学毕业的时候,学校整个年级从原先的30多人,最后由于各自家庭的种种原因,只剩下20多名学生。
而这20多名学生了,最后仅有17名学生报名参加小升初考试。
那宋瑜最后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他绝对是有脑子不用的那种。
不过他最后能顺利升入中学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起码在他们宋家,除了那个念完初三就不上了的三姐外,就属宋瑜的学历最高。
在县第二中学上学的孩子,既有当初学习成绩优秀,但就因为家里没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