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石油战争(3/6)
终通过一战来一决雌雄。但帝国的介入。使得一战中的英德两国未能决出胜负,从而未能解决双方的根本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给二战埋下了祸根。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中东被中华帝国独占。从而弱化了德国挑战东方超级霸权——中华帝国的能力。但英法两国为了保持这种己方占优的竞争态势。早在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就开始了旨在阻断石油供应的对德贸易战。”宋教仁问道:“你所指的是?”
胡文廉直接道:“就是罗马尼亚!我在进入帝国农工商部之前。一直在研究石油问题,罗马尼亚是欧洲大陆唯一的富油区,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经过胡文廉的分析,王辰浩和一干大臣们很快了解到了罗马尼亚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英德两国基于石油的争拗,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激烈。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以后仍未得到解决,一直被中华帝国捏住金融命脉而被迫从中华帝国进口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除了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等国之外,罗马尼亚是德国最主要的石油来源。随着英德争霸局势的不断紧张,从美洲开往德国港口的大部分输油航线被英国海军所封锁,尽管德国海军也能够进入大西洋了,并且较英国海军有着实力的优势。但是德国缺乏海外军事基地,在大西洋“姓中”的情况下,同样要看中华帝国海军的脸色行事,实际上美洲石油航线依然在中华帝国的掌控之下。经济危机后的德国,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急转直下,德国为了防止战争爆发后被中华帝国捏住命脉,必须要转移石油进口国和进口线路,因而罗马尼亚在德国地缘政治版图上的角色便愈发吃重。
自高加索巴库石油区被中华帝国管控之后,罗马尼亚便是欧洲的最大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同时还是中华帝国的巴格达欧亚铁路干线的重要中转站。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更重要的是,罗马尼亚尚属农业国,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很低,外国资本是本国各地矿井的实际主宰者。
由于罗马尼亚在一战前一直都是协约国阵营国家其中,因此协约国阵营国家控制着那里的石油。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39.8,法国占16.6,美国占12.5,中华帝国占8,罗马尼亚本国仅占1.7。
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70多座炼油装置,烧掉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尽管德国事后hua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
德国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为后者至少提供了德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在经济上控制罗马尼亚。德国法本化学公司向罗方购买了价值1700万马克的粮食,同时提供了136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贸易额从1934年的109.6万龙币猛增至1937年的3亿龙币。作为交换。德国要求罗马尼亚增加对德国的石油出口,并提出用军备抵偿石油费用。次年,德国还给罗方提供了2.5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火。两国还按照德国动议,成立了以石油经营为主的德罗联合公司。
英国人显然不希望看到德罗两国的合作,因为罗马尼亚石油不但会使日耳曼战刀更为锋利,精心筹划的对德经济战也会就此破功。在伦敦方面看来“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的经济战将不会使德国受任何损害,而经济战是英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罗马尼亚倒向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在罗马尼亚受到侵略时提供一切援助,并给予罗方500万英镑的贷款。用来购买英**备,而且还答应购买20万吨小麦,作为让罗方放弃与德国合作的报偿。
由于罗马尼亚严守中立。不愿因此挑衅于强国。因此只能对伦敦和柏林虚与委蛇,两不得罪。英国转而开始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贸方式诱导罗方向己方靠拢。它联合法国,准备向罗马尼亚支付6000万龙币,条件是炸毁罗马尼亚油田,但被罗方拒绝。英国转而利用本国资本掌握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开采权的优势,在“二战”爆发初期大量进口罗方石油,并抬高价格,使其主要流向外汇相对充足的其他西方国家。
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条不同类型的油轮都被英国人租赁,后者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格兰德公司,集中管理这些暂时并无多大用处的轮船。
英国人的石油抢购政策,对于德国打击很大。德国由于跟中华帝国关系恶化而导致其外汇不足(国际结算以龙币为主),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1937年10月的7万吨骤减至11月的6万吨。1938年9月,输入德国的原油仅为1万吨,而出售给英、法两国的则分别为25.5万吨和10.6万吨。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