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第二百五十二章 缅甸悲歌(十七)(1/5)
下一步的行动路线,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沿着现在的道路前进,可以直接到达霍马林,从那里渡过亲敦江,再走大约4o公里就到了印度境内。但是,潮水一般的难民,挤满了这条山间公路,而且日军的穿插部队随时可能在公路上出现。最便捷的道路,也许会变成最危险的陷阱。两名英国准将带了12名士兵,曾竭力劝说史迪威和他们一起走这条较直的路线,史迪威拒绝了。到印度以后他听说,那支小分队遭到了日军伏击,只有几个人侥幸逃生。
经过和一些人商量,史迪威决定,再继续向前走一段,从曼西离开公路向北转。如果车辆不能通行,就徒步走小路,插向亲敦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乌尤江,而后乘木筏沿乌龙江漂流而下,在霍马林渡过亲敦江,向印度的英帕尔前进。这样走,才能避开日军可能出现的地方,同时也不至于和潮水般的难民搅在一起。
5月6日,凌晨3点刚过,沉沉的夜幕还笼罩着缅北的崇山峻岭,史迪威便命令才睡下不到4个小时的人们立即起床准备行装。3点3o分,这支队伍又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他们必须争取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除了日军的威胁之外,亚热带的雨季就要来临,一旦进入雨季,每一条山谷都会倾泻出**的洪水,行军将更加艰难。
清晨,太阳刚刚从山边探出头来,他们赶到了曼西,这里有一条向北的岔道,通往乌尤江的上游。琼斯上校找来了一位向导,他们从那里离开了去霍马林的公路,朝着北方前进。
车队只行驶了不办到5公里,使遇到一条河流。河夹在山谷之中,两岸十分陡峭,河上只有一座竹桥,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好丢下汽车,徒步走完以后的路程。
史迪威命令所有人员下车吃早饭,并做好徒步行军的准备。随后,他找来报务员,出了他的最后两封电报。
一封给了驻印度的美军第1o航空队司令布里尔顿少将,电报中说:“我们将沿着运盐小道前往霍马林,再从那里去英帕尔。我们的粮食越来越少,附近也找不到粮食。请马上派人携带食物和药品,前往霍马林等候。”他没有忘记已处于危险状态的大批难民,电报接着说:“请立即报告印度政府,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队,正沿着胡康谷地的各条小路逃往印度,情况极度混乱,随时有可能生一场大灾难。必须马上在沿途准备粮食,并派出警察和医务人员,否则将会有大批的人饿死。”
正如史迪威所预料的那样,沿着通向霍马林道路逃往印度的难民大约有3万多人,最后到达印度的,据统计只有2.1万人。近13的逃亡者在那条恐怖的路上,被饥饿和瘟疫夺去了生命。
另一份电报给了重庆的马格鲁德将军,并经过他转美国陆军部。这份电报没有提到他们的艰难处境,因为他知道重庆和华盛顿现在都爱莫能助。电报只是简单地说:“我们现在英多以西5o公里处,开始步行,带有武器、食品和地图。请勿担心。中**队也将沿这条路线撤往印度,现部队已化整为零,由各部统率,已不需用命令指挥。这是短期内我的最后一份电报,再见。”
因为马上要转入徒步行军,电台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电报出后,报务员砸毁了报机,并烧毁了密码本和通讯记录。
这里,史迪威确实遗漏了一件事情。或许是由于处境艰危,情况紧急,造成了他的疏忽;或许是由于某种无法克服的困难,例如电池没电,电台故障;或许是由于气愤之极,怒不可遏,故意不那么做;或许是由于他生性傲慢,并不把“花生米”放在眼里……总之,他没有直接报告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这给他和最高统帅的关系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当天,最高统帅从马格鲁德将军那里得知了史迪威撤退入印的决定,顿时火冒三丈鲁德呈交的文件上批道:“史迪威脱离我军,擅赴印度,只来此电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
同一天,杜光亭倒向最高统帅去了一封电报。他不仅像告状似的报告了史迪威、罗长官命令远征军西撤入印的情况,并称:“我军战败入印,将为英人所不齿,拟仍向密支那转移,与日军作一力战,胜则收复北缅,败则由腾冲回国。”
最高统帅对他的“好学生”非常满意,更增添了几分信任和赏识。他立即电令杜光亭:“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随后,杜光亭以他对“校长”的绝对忠诚,继续率军向英多以北开进,把远征军带进了缅北的死胡同。
史迪威为做好行军准备忙得不可开交,数量不多的食品必须统一管理,由多恩去负责这件事;除了食品和武器、弹药之外,其他不必要的东西全部丢掉;必须规定严格的行军纪律,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应当到前面的村子里去找一些挑夫来帮助运送行李……西格雷夫医生来找他,请求不要丢下医院里那些缅甸姑娘。“怎么回事?”史迪威莫名其妙,眉心拧成一个问号。西格雷夫告诉他,刚刚听到几个军官议论说:“给那些缅甸护士们点儿钱,打她们走吧,免得拖累大家。”西格雷夫博士是美国浸礼会派到缅甸的医学传教士。他在缅中边境的掸邦高原开办了一所医院,并培训了一批缅甸护士,为山区那些贫困的老百姓治病。他善良、热情、富于献身精神,当听到倭国人入侵的消息后,他主动找到史迪威,要求在美国将军领导下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医疗服务。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