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行路难(4/5)
住在涿郡涿县的,也就是二哥驻军的地方。”高团说,说实话,二哥命他哄二嫂开心的时候,他心里还很忐忑,不为其他,在他心目中,二嫂似乎是比大嫂更让人畏惧的存在,至少大哥不会为了大嫂威胁他一定要彩衣娱嫂。可这几天相处下来,他发现和二哥比起来,二嫂简直是他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有二嫂在,他再也不用怕二哥的冷眼了。“涿县是什么样子的?”陆希好奇的问。
“涿县比起建康、吴县差远了。”高团看着脸色略带苍白,可眉宇间依然神采飞扬的二嫂,心里有些犹豫,他这个金尊玉贵的嫂子,这能待得在涿县吗?难怪二哥给她弄了汤泉别庄,“不过二嫂是住在汤泉别庄上,那里和二嫂家里差不多。”
“汤泉别庄就在涿县吗?”陆希问。
“不在,骑马要大半天。”高团说。
骑马要大半天?那挺远了,高严那匹可是日行千里的千里马,陆希没说话,心里已经打定了,汤泉庄园她就当别庄用吧,平时还是要住在涿县。
“二嫂,你要是住在涿县,会不习惯的。”高团说,涿县和建康的朱雀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没事的,我会习惯的。”陆希自信满满的说,当年阿娘都能陪耶耶住在小县城,她有什么不可以?她总比阿娘知道人间疾苦,那次农舍是她没有心理准备,这会她有心理准备了,她也不信高严住的地方会有老鼠。
高团聪明的选择了闭嘴,没在陆希兴头上泼她冷水,有些事只要经历过一次,就会知难而退了。
陆希突得问了一句:“大约什么时候到涿县?”
高团下意识道:“马上吧。”话音一落,他就察觉到不对了,“二嫂你会说涿县话?”刚刚陆希居然和他说的是涿郡一代的口音,虽依然带着江南吴语的口音,可还是让人听懂了。
“当然。”陆希涿郡一代方言,还是她六祖姑南坞亭君派人来教她的,说她既然要在北地生活一段时间,北地的方言就要都会一点,省得做个聋哑人,陆希这三年也跟着那人学了些流传比较广的北地方言。
“皎皎。”高严的声音在车外响起。
“阿严。”陆希挑起帘子,对他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
高严见她精神好了不少,心里稍稍放心,“涿县到了,我们现在这里住一晚,明天我送你去汤泉别庄好不好?”
陆希已经打定主意要留下来了,但她估计高严不会答应,她也无意在高回面前反对高严的意见,“好。”等两人相处时再好好说。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爱の随风 给我投的霸王票 谢谢大家的留言订阅 o(n_n)o
、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东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
昨天说起煮盐的情节,我跟小狮子说,古代白砂糖提炼要到明朝,那么盐呢?会不会魏晋唐时期也没有精盐?我们一查,西汉就有记载天然气使用熬盐记载了,汉代熬盐技术很好了,唐代已经非常非常发达了。。。天然气使用比欧洲早了十几个世纪。。。太逆天了。。。天朝上国啊!如果古代重视科技的话,说不定地球都容不下了。。。我越看这些就越能感觉为什么古人有这么强的自信心,那么好的精神风貌,因为那时候他们在天朝,强国才有强悍的民族精神。
还有就是那个齿轮,也是小狮子跟我说,她去兵马俑看的时候看到的,现在手工根本做不出这种齿轮了,只能机床做了。
那个水利南宋纺纱机,我看的资料在这里,当时我问某人,你说我女主穿越回去,能干什么?某人问我,你想干什么?我说不知道。他说,要不你搞蒸汽机吧。我震惊了,我说我要发明蒸汽机干什么?我又不是瓦特!那个玩意很难弄吧?还不如搞珍妮纺纱机呢。他说,蒸汽机原理很简单,比珍妮纺纱机简单多了!我听了他的话,真跑去查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了,查了才知道珍妮纺纱机和南宋那神机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
最后说那个老鼠问题。。。我以前对老鼠没什么概念,自从我某次去找我闺蜜,我闺蜜是医生,她请我吃饭的时候,正巧遇上她医生的同事,不知怎么的,居然聊上了试验用的小白鼠……我以后无数次后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