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第535章 金银钱币(二)(1/2)
为了规范货币的统一,在新朝初年人才资源并不是十分充裕的情况下队伍内投入的资源其实并不少,除了不少原有地方上的铜匠制币匠之外还有不少的金银匠,再加上不少水力机械的教员及监管人员,总计规模多达八千余人。这八千人大多还不是学徒一类的新手,而是各地拥有不少经验的工匠。即便如此,这些人也花费了大概半年左右左右的时间用以熟悉新的制币流程。
皇城内的京师制币局制造金银钱币很大程度上不是“铸造”,而是“冲压”后再进行手工打磨。
冲压制币并不是工业时代的技术了,古罗马时代就有不少精美的钱币是用手工冲压工具制作而成的。当然,古罗马时代比较精美完善的金银钱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多是比较大价值也比较高的钱币,流通性并不是很好。远不能像铸造后打磨的铜币那样使用广泛。虽然在金属加工方面西方很早就领先于东方,不过在水力技术还没有广泛普及的古罗马时代手工冲压类似铜钱大小重量级别的能够广泛流通的钱币依然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
这一两年的时间内南京城内水力机械的广泛应用内队伍内不少制造都提供了不少方便,在钱币上也是如此。有了水力锻锤乃至不少精密的称尺量具,类似碎银一般的原料很简单的就能锻成型,锻压外加之后的手工打磨处理一枚钱币的时间被压缩到了不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再加上金银原料初步处理称量所需要的工时也不过十五分钟而已。
这样一名工匠一年三千个左右的劳动小时大概可以生产一万两千枚银币或者金币,整个制币厂一年按照这样的速度一年能够制出的金银币多达1。1亿枚,折合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规模。
当柳香了解到这些的时候,也大致了解了张海的意图:“也就是今后我们中央机构发行的钱币都要替换成这种经制的‘银元’或‘金元’,从而最终废除现有市场上的大多数银两?”
“真正意义上的‘废两改元’这个急不来,就如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大概十年或二十年后看看吧。”张海印象中至少在民初的时候“大洋”就开始出现了,可真正意义上落实‘废两改元’却是要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的时候了。以流通市场上未来估测可能每年多达数以亿计的通货算,就算银币的发行量多达每年一两千万两,至少也要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废两改元的条件。
柳香仔细的拿起两枚制成的大小银币及一枚小金币。这些金银钱币以和铜钱差不多大甚至略小的小钱为主。中间没有方孔而仅仅是几平方毫米的一个钱眼用于串联。虽然是小钱,但打压后打摩而制的精细程度比世上的绝大部分铜钱都要突出了。如果没有水力械和精细化的制造管理则可以想见:在金银货币上制造出同等规格可以乱真的钱币出来光是手工成本就可能让私铸的那些钱币得不尝失。
柳香忽然觉得哪里有些不妥,仔细想了想说道:“我记得圣上以前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西汉的时候就有‘奸钱日盛,正钱正亡’的现象,在过去的泰西某国也存在这种现象。这么好的金银钱币会不会被人储藏起来,而让劣币横行?”
张海仔细想了想后回到:“只要我们皇城内的造币局能够坚持原则,并由中央统一发行货币,而且不存在贵金属不足造成钱币成色不足的现象,就能最大限度上的避免这个问题。”张海有指着钱币边缘上的沟槽说道:“为了防止人们破损货币,所以设计了这个勾槽。再加上我们并不确定金币及银币之间的比值乃至想方设法扩大工商业经济及流通领域的规模。这个问题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避免。”
这时候张海也仔细的检查了几枚钱币。起初的时候有人提出按照泰西金银货币上的做法,要不要把君主的头像像西洋人那样刻于钱币之上做为重要标识?张海在稍做权衡之后就是放弃了这打算。这不仅仅是因为今后在各地微服的时候多有不便,也是因为把头像印在钱币上看似是一种伟大的纪念,而对于被纪念者本人来说却总有一种不好,多多少少被羞辱的感觉。与其印上那种极有可能找到类似者的头像,还不如模拟后世一元硬币的做法,以明确的数字做为标识,比如一钱金,或者五钱银等。最多在货币的其他区域有关京师标识性建筑的东西。
铸币局的机械隆隆的响着,即便在张海与柳香等人视察国库的时候在建筑外临近的地方都能隐隐的听到那种声音。
皇城之内新改装以及新建起的建筑有不少,显得有些突兀与违和,从各工场到国库乃至皇城西院,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火灾隐患也为了更为坚固。在不少房屋的建造上都尽可能的多用砖石瓦泥而少用木料,还有不少水源及水塔乃至带金属套嘴的皮管可用于出现意外后的灭火。而且为了避免出现灾害后的威胁程度,从西院到各厂房也很少用到多层建筑。
忽然间想起这些,做为随身亲卫的宋子悦不由的苦笑道:“都说后宫三千佳丽还有几千太监。我们当初在北京皇城内俘虏缴获的宫女太监侍卫足有两三万人的规模。如今圣上的宫中的人数可能还不止两三万人。虽然宫女太监们少见,做的事情也是对队伍上极为有益的事情,可今后这几年的人员费用开销恐怕不比旧时的皇宫要小了,再加上京城内不少人的福利开销,简直花钱如流水。”
张海想起昨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