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第530章 精进枪械(四)(1/2)
前装线膛枪的测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使得包括张海在内的不少战士对于后膛枪也有所憧憬起来。于是在花了不少时间测试了前装枪的效果后又展开了对后装枪的测试。
后装枪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也并非没有,同工业时代的后装枪不同,那也是少数花费巨大工时和财力搞出的东西,并且依然面临闭气的问题。不过张海自信如今队伍上的条件还有重视程度要超过那些欧洲小国。
模仿弗格森模式的后膛枪在研制过程中就面临着不少抉择,因此制造的型号并不是一类。一种是类似新军主力部队原有的那种燧发排枪一样比较小口径的线膛枪,大概十毫米口径左右;一种是十七毫米口径比较大的后装线膛枪。
小口径后膛枪的开火声轻脆的响了起来展开了射速测试,因为开火的靶子并不远,也没有要求太高的精度,因此试射的战士十分轻松。
以小口径后膛枪的战斗射速经过初步测试:较为优秀的人员大概在每分钟五发左右的射速,填装比赛的顶尖水平士兵才能达到每分钟七发或八发左右的水平。弗格森模式的后装枪闭气效果要比想象中的好不少,然而在开火的时候要想保证发射的顺畅仍然不可能像后来的后膛枪那样卧倒射击,至少要坐姿或跪姿才能有效发射。
精度射击测试中,挑选出来的优秀射手仍然可以用弗格森后膛枪有效的射击百米处左右的头靶目标,在一百步以内的精度上明显超过以前的燧发排枪枪管,也不逊色于前装线膛枪。可是到了一百步以后精度下降就十分明显了,有效火力射程大概只有前装线膛枪的一半或略多,大概一百二十步左右。
毫无疑问:这种后膛枪也是一种优秀的武器,它可以轻易的让一个只经过简单训练的人达到一名经过多年训练的职业弓兵的水平。可张海觉得,这枪的有效射程及作战任务上,同新军传统的作战模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
不错,这枪的精度是很好,可是在优秀的射手手中它唯一能够发挥比前装线膛枪或者新军传统火器表现更优秀的作战领域就只有城池或城堡的攻坚战了。而面对野战中的敌军时,其有效射程大部分也在对手的弹矢火力压制范围内,精度的意义不那么重要,而射程上的缺陷却显而易见。
“看看另一种后膛枪的表现吧。”张海说道。
不少战士觉得可能是小口径高初速的局限才使得后装枪的射程不那么良好。17毫米口径左右的大型后膛燧发枪似乎同样表现优秀,甚至可以说一开始的时候比前装线膛枪更为优秀。可是在半分钟之内包括已经填装好的弹药接连打出了四发子弹之后,枪管就产生了过热的问题,精度也远非之前那样理想了。
最终的测试结论也很显而易见:在黑火药时代如果要保证枪械的威力,射速就不比每分钟三发有明显的改善。因为不仅仅黑火药会产生更多的热量,还没有弹壳去带走热量。而在这个时代,即便是关内作战的时候往往也至少得上千焦尔的有效射程处抵达能量才能够应对敌军各种可能的进攻中的防御手段。
随后,对于这种类似于前装线膛枪弹道性能的大型后装枪战士们又用几十发子弹进行了精度实测。尽管大型后装线膛枪的精度十分类似于前装线膛枪,但在中远距离上还是有些差别。因为相比前装枪,后膛填装时也保证足够的精度对于子弹和枪管的公差游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负责试射的战士们积累了不少实射经验,采用后装线膛枪的情况下对八十步处的头靶命中率也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精度下降十分明显。而攻击三百米初的传统箭靶和四百米处的抢靶命中率也只有二分之一左右,比前装线膛枪整整低了一半。这恐怕也是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狙击手最终没有选择后装狙击枪的重要原因。
实战射速没有质的提高,中远精度下降一半,仅仅有后膛填装者一个优势,成本还略高。这些因素使得张海最终决定放弃原来的设想的大型后装线膛枪,仅仅保留做为攻坚用途的小型后装线膛枪。
“这半年以来的其他方面军备生产怎么样?”张海忽然问道,虽然这方面的信息已经有个大致资料,但还是要确认一下。
在主力部队出征前,队伍上一共生产了14。4万支精制的燧发排枪枪管,至三月份的时候实际上累计持续进一年的生产一共生产了二十九万支精制的燧发排枪枪管及不少的超轻臼铳。即便减去不少战损,如今的新军主力部队主要步兵基本上都做了平均每个战士至少装备四支四管燧发排枪,再加上每人十支超轻臼铳及十多个陆海炮兵团和各个铜鼎炮炮营,可以说军备生产的任务不像以前那样大了。之后的改进,就是增加线膛枪来替换一部分战士手中的超轻臼铳做为整个火力体系的升级。
张海以前的看法是枪铳单位的万余名员工三分之二负责民品转产,三分之一仍然负责新式军品的加工制造。不过了解到了线膛枪子弹的成本之后觉得至少要投入四千名熟练工匠用于新型枪支及其弹药的生产了。这些武器体系的主要成本是弹药,按照三千多名员工每年生产出十一万发子弹,其中九到十万发用于维持基本训练技能的话,就仅仅能维持两千名左右足够优秀的线膛枪射手。今后几年兵工单位扩充为原来的三倍,那或许有可能最终维持五千到六千名左右的线膛枪手,不过那是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