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波音的野望(下)(2/2)
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而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3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
从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点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这一天的大屠杀对后世战争的影响。德国人的战略战术和战争理念已大大领先英法。在机枪出现后,他们就意识到这种武器的杀伤能力对战争的影响。在战争爆发后,经过两年的反复完善,把大规模集中火力,形成有效的战斗手段。尤其在封锁战场,大量杀伤敌人等方面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观英国军队,还抱着密集队形、集团冲锋的老战术。军队升迁凭的是资历,关系。扼杀了军事理论的改革和创新。失败是必然的。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也催生了二战和后世战争的闪电战、机动战等新战术的革命。各国也充分体会到了机动性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7月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
7月19日,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著,遂转变成为消耗战。
双方每天近万人的伤亡也在消耗着国家的元气,不光协约国不堪重负,濒临绝望。就连德国人也快撑不下去了。德国国内战前的储备已快消耗殆尽,除了从占领地拼命搜刮外,不得不透支国内的生产物资。青壮年都上了战场,只有妇孺老幼顶在工厂里、农田间从事生产。日耳曼几百年的底气在渐渐流失。
德皇威廉二世已经预感到了战败的可怕阴影,失败就是输掉了国运,只有咬牙胜利,才能争得一席生存空间。德国也开始了战争总动员,所有物资全面实行配给。战前狂热的民族主义热情已完全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麻木和绝望。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