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大办交通(上)(1/2)
青山乡这种偏僻的地方当然不可能有出租车,就连人力三轮车都看不到,卢向东想要叫的是村里的拖拉机。邮电所就在供销社的隔壁,花五毛打了个电话,话费却也不贵。打完电话,卢向东顺便问道:“订一份淮江日报多少钱?”
穿着绿色制服,扎了个马尾辫的年轻女邮电员朝他翻了个白眼:“淮江日报现在还有谁看啊,要订就订淮州晚报。”
淮江日报是党报,是喉舌,上面的文章有很强的政治性、严肃性。淮州晚报则是淮江日报社去年新办的一种报纸,偏重于社会新闻还有各种杂文,比较容易被普通群众所接受。但因为是初办,名声不显,销量也就一般。今年,淮江日报社和省邮电局达成协议,对淮州晚报进行促销,每个邮电所都有一定的任务,完成任务的可以得到额外奖励,所以这位女邮电员才会不遗余力地推销淮州晚报。
卢向东在省城读书的时候也买过一两份淮州晚报,感觉还不错,便说道:“如果两份一起订,能不能优惠点?”
报刊都是全国统一定价,不可能优惠,除非负责订报刊的邮电员自掏腰包补上,卢向东当然清楚这个道理,只是调侃一下而已。因为他要等李长顺的拖拉机,闲着也是闲着,甚至还给这个女邮电员打起了分。要说这个女邮电员的相貌还算清秀,可以打七十五分,但她刚才翻了一个白眼,所以卢向东给她扣了十分。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也说明卢向东调整情绪的能力很强。在耿永明那里发泄完不过一个小时,他已经恢复了轻松的神态。
年轻的女邮电员当然不知道卢向东已经给她扣了十分,心情反而有些激动:“我、我送你一扎信封吧。”
为了推销淮州晚报,她把家里的三姑六婆都发动起来,还差一份就可以完成任务,自然很重视卢向东这个客户。
“行,那就订吧。”卢向东没想到自己随意一句调侃还真能换来优惠,虽然只是几张信封而已,但也说明这个女邮电员办事很有灵活性。
单据上,卢向东填写的是尖沟村村部。
那位女邮电员看了一眼,有些惊讶:“你是尖沟村的啊,我以前怎么没有见过你。这有你们村一封信,能不能帮我们带回去?”
过去,除了挂号信和汇款单,寄于尖沟村的普通信函都是村里有人下山办事的时候自己带回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尖沟村在大青山上,邮递员跑一趟就得半天功夫,送一次信,其他事情就办不了了。
“没事,交给我吧。”但卢向东很快又想起一个问题,“我订的报纸能不能帮忙收好,或者三天,或者五天,我让人下山取一次。”
“那再好不过了。”刚开始,女邮电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否则她很可能不会把报纸订给卢向东。现在卢向东自然提出了解决方案,却是帮了她大忙。她一边说,一边翻出一封信递给卢向东。
卢同东接过来一看,自己却乐了,那封信本来就是寄给他的,是杨眉从燕京寄来的。这封信来得很奇怪,因为杨眉已经有半年没有给他写过信了。更奇怪的是,杨眉竟然在信中向他索要照片,理由居然是她马上要毕业分配了,以后天各一方,恐怕再也碰不到面,所以要张照片留着纪念。
对于这个奇怪的要求,卢向东并没有惊讶。去年,他也刚刚经历过那个伤感、离别的季节,即使平时不太友好的同学,也会互相交换照片,以作纪念。杨眉很快也要面临那个季节,她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只是卢向东毕业以后就没有拍过照片,看样子想满足这个姑娘的要求,他还必须抽空回县城一趟。
…
乘着李长顺的拖拉机回到上山,整个尖沟村都轰动了。倒不是因为村里没有电视机,而是卢向东新买的这台电视机将摆在村部,所有村民都可以来观看。卢向东能够预见到,村部这里,今后将会成为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透过村民们的反应,可以想像得出来,他们平时的文化生活是何其贫乏。事实也的确如此,尖沟村已经有七八年没有放过电影了。即使有两户人家买了电视机,但是为了节约电费,基本上只是个摆设。
这个发现让卢向东感觉到,他在村里其实还有很多事可做。党政办副主任已经不指望了,像肖玉亮那样在局里混点事做也不现实,还不如静下心,在村里再多做点实事。
“以后村部电视开放的时间是每天晚上六点到十点。”因为村部隔壁就是尖沟小学,担心影响孩子们读书,调试结束,卢向东就把电视关上了。
这条规定自然引来村民们一阵遗憾的嘘声,大家一哄而散。但是到了晚上五点半,村部里又重新聚满了人,许多孩子也来了,热闹的场面好你过年一样。七点钟之前的时间是属于孩子的,七巧板、捷克斯洛伐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都引来阵阵欢快的笑声。七点钟新闻联播开始,大家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画面里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淳朴的村民照样受到感染,一个个看上去欢欣鼓舞,这大概就是宣传的力量了。
新闻联播之后是淮江新闻,第一条是省委书记项信瑞亲切会见几位重要来宾的新闻,第二条是省长杨建军主持召开会议的画面。
看到会议的标题,卢向东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一次关于全省大办交通的动员会。杨建军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省交通厅、淮州市和其他几个单位分别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