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第123章 搂草逮到一只兔子1(1/2)
赵家的禀帖写明:先行交付朝廷五千石粮食,送达朝廷指定地点,余者自外省购入后,听命朝廷调拨。
最后还注明,期间赵彦和赵章会在延安府赵氏宅中,“遥领”赵氏子弟报效朝廷。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说明上一个禀帖中提及的五千石粮食,的确就是赵家倾其所有了,此次追加的四万五千石属于赵家额外报效,因此是要从外面购进之后才能向朝廷指定的地点输送。
第二个意思就是要让朝廷放心,在此期间赵家这老哥儿俩只是“遥领”,不会试图借着外出为朝廷购粮之机,有任何外逃的企图,他们会一直坐镇陕西延安府赵家宅中。
总之,这最后的禀帖中的内容,可以翻译一句话:赵家真的服了!
接到赵家这份最后的禀帖,皇帝陛下才终于放下了心。
说实话,现阶段皇帝陛下还没有挑战整个富家巨族的想法,也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没有足够的实力。虽然锦衣卫已经被他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可若是对一个“阶级”宣战,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一支武装力量那么简单。
目前还是以解决陕甘地区的灾情为主,其他事情都可以延后处理。
因此,他极力地将冲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也毫不隐晦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这个立场:只要服软,并表示出足够的诚意,朝廷就会既往不咎。
即便因此朝野产生“皇帝陛下挟私以报”的印象,他也都坦然承受,毫不顾及。
而且,他心里非常清楚的是,在今后的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之内,恐怕他都得采取这种“零敲碎打”和“得过且过”的方式,来处理大明王朝面对的种种难题。
此次与陕西延安府赵家的冲突,是他第一次与地方的世家大族正面交锋。虽然期间朝廷一直保持着强硬和高压的姿态,可因为有着如此种种的不如意,在此过程中,他的内心并非就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强大。生怕一不留神,就出现“擦枪走火”的现象。
若是赵家的当家人,不是这六七十岁的老哥儿俩,皇帝陛下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敢于如此兵行险招。
好在过程虽然惊险万分,结果还算差强人意。
其实,皇帝陛下并非对陕西赵家看不顺眼,而是寄希望于使“陕西赵家事件”能够形成“震慑和示范效应”,以使其他世家大族“以为榜样”,对于朝廷的施政方针,他们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顺从,若不然,朝廷是不介意枪打出头鸟的。
当然了,要想让世家大族彻底放弃自己的利益,或是像赵家那样奉上很大一部分的利益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只要他们有所收敛,有所顾忌,就是朝廷的胜利,就是大明王朝的胜利。
目前也只能仅此而已了。
————
不管怎么说,在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之后,陕西赵家总算度过了这次巨祸。
痛定思痛之后,赵家也开始寻找祸起的原因。他们对朝廷、对官府无可奈何,可对于引发祸端的始作俑者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挫骨扬灰的。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真相也就不难打听。
赵恒是自己赵家的家生子,自然要动用家法,狠狠地乱棍打死之后,尸体直接扔到清凉山上去喂那两只什么鸟去。
张秉虽然是外人,但也是绝不能放过的。先扒了他的那身公差的皮囊,嗣后再找机会收拾。
至于那个小寡妇……即便此前与赵家毫无瓜葛,可此次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当然也是要给予严惩的。什么?找不到这个人了?继续找,找到之后……先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儿人,竟然惹出这么大的一场祸事。
总之,决不能轻饶了她。
————
这里是延安府肤施县北城外二十里处。
这里本来是一大片乱石杂草遍布的荒地,虽然很是贫瘠,若是细心耕作,再加上老天爷开眼,似乎也不会没有一点儿产出。
可虽然大明朝廷明令荒地开垦之后的三年可以免除赋税,但地方官府显然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再加上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天爷也一直没有开眼,因此几近彻底荒芜。
辛勤劳作一年,贫瘠土地的产出尚不足以抵偿赋税,因此没有人肯用心耕作。
不过现在可是另一番景象。
一群群衣衫有些褴褛、可面色却是红润、精气神儿也很足的人,开始出没在杂草乱石之间。
随着一天一天地过去,杂草和乱石逐渐向周围固定的地点收拢,硬实的荒地也逐渐松散开来,然后一垄一垄地整理之后,慢慢的也有些田地的模样了。
这些人显然是经过了有效的组织,劳作的区域也是经过了精心的划定,因此虽然人数众多,区域广大,可也显得事事有序,整个区域之内都显得生机勃发。
这一天,又有五个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这种现象本来并不稀奇,几乎每天也都有流民聚拢到这里来,也随时有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可是,今天这五个人显然与他们这些人有着不同。
虽然他们身上的衣物也是摞满了补丁,可却是不应该的那么整洁,哪像他们衣衫不仅褴褛,而且肮脏不堪。
尤其是其中那个年轻后生,虽然四方巾下的头发散乱,可让人总感到是故意为之。加之随后而行的那四个精壮汉子,虽然收着身形,可走起路来还是有虎虎的生气,根本不像是庄稼把式。而且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