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水浒之曹大官人》

千千看书网(77ks.xyz)

首页 >> 水浒之曹大官人 () >> 第72章 谋划青海食盐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7ks.xyz/227610/

第72章 谋划青海食盐(1/2)

第二日,曹侒就派出骑兵去青海湖柴达木盆地附近寻找盐湖。

柴达木盆地被群山所包围的低地,又处于西域的中间位置,由于相比于河西走廊恶劣的条件,虽然青海通道直线距离稍近,但在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中,只能作为一条辅助性通道。

汉代,从汉武帝在青海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今乐都一带),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

西汉宣帝元年,令将军赵充国引兵攻先零羌,同时实行屯田。

这时羌人分化为生羌、熟羌户,羌汉杂居,促进了河湟一带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西汉末年,王莽要西海羌人献地称臣,卑禾羌首领良愿同意让出西海周围的土地。

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西海郡,置太守,下设五县。

东汉建国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肃陇东、陕西西部、宁夏南部等地,称为东羌,以西地区的羌人称为西羌。

曹魏时期在青海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从天水、狄道以西,黄河以南,均为羌人游牧范围。

晋统一后,仍设西平郡,并设将军于茫拉川(贵南境内)挟制羌人。

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势力扩大,并在乐都、西平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数万羌胡部落。鲜卑人的一支吐谷浑建立的吐谷浑王国,设立学校,选拔人才,开科取士,设置官职,开辟了东西交通通道,西宁成了交通要道。

四世纪为吐谷浑最盛时期,其范围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们与羌人杂居,从事游牧。此时,青海广大牧业区进入了游牧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

炀帝设西海郡及河湟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吐谷浑“奉表称蕃”。

隋末,吐谷浑人伏允率众回到青海湖周围。居住在边远的羌族,完全过着游牧生活,与东部河谷地带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悬殊很大。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西平郡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6世纪中叶,西藏的吐蕃日益强盛。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击败了青海东部吐谷浑,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建都逻些(拉萨),青海为吐蕃所辖。

公元638年,吐蕃与唐在松州交战,互有胜负,松赞干布罢兵,向唐谢罪。唐遂应允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所带的工匠、艺人、书籍,对青海、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很大。公元710年,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弃隶绪赞。

唐与吐蕃和好,并立碑于赤岭,“交马”与“互市”均在赤岭。唐与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拉萨至长安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

同时,唐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技术,渐渐传入青海各地。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被推翻后,广大牧区出现了许多小部落,形成割据局面。

公元11世纪初,青海东部的封建势力拥立吐蕃普约后裔为王,称“唃(音古)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

两宋之前,由于河西走廊的长期贯通性,柴达木地区不过是中原王朝统治下的普通领土或是羌人等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更替的表演场,并没有起到某些核心地区作用。

吐谷浑的活动范围主要还在青海东部,柴达木成片的荒漠和盐泽显然并不是好的牧场

只要河西走廊还是可行的通道,从西宁北上祁连山就比西进更有吸引力

这一切在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争锋中被打破。

宋夏对峙之际,西夏几乎领河西走廊全境,北宋曾发动五次战争,试图夺回河西故地,均未能成功。河西地区自古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枢纽,北宋多次征伐未得,若想由此过境联络西域诸国,西夏也是不允许的。

这成为了大宋帝国的肘腋之患,也倒逼宋人寻找其他通往西域的道路。

西夏的核心区在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虽然这里的人口和经济资源和北宋没法比,但西夏由于受到强大辽帝国的支持,想收复西夏是很难的

当时,西夏的南界仅到祁连山北麓,而翻过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则由吐蕃所控,这就是今天柴达木地区藏族的来源之一,吐蕃名义上附于北宋,此时的西域诸国大部分在名义上也仍附于北宋,如于阗国、高昌回鹘、金山国等。对于北宋来说,既然河西走廊旧道已断,那么另寻一条新路,这条经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所平行的丝绸之路副线就成为了临时的替代品。

由此,柴达木盆地替代了河西走廊,成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往来的最主要通道。

青海河南道---这条路线并不是从北宋时期才发现并开始利用的,该线路一直存在,只不过非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主线,并不引人注目,史籍中也很少提及。在宋人到来之前的大多数时间,这条通道都是邻近地区人口在小范围使用,并不曾承载大范围长距离间的交通运输。

河西走廊走不通就只能换柴达木走廊试试了

好在宋以前的吐谷浑时期,当局曾大力经营此通道。比如吐谷浑出于联合抗击北魏的原因,允许东晋、南朝的江南政权通过此通道经益州四川盆地与西域间进行联系。但隋唐统一之后,该路还是渐颓。

因位于黄河之南,史学界称其为“河南道”,与河西命名类似。其他称谓有“羌中道”、“青海道”、“吐谷浑道”等,都是根据当地的政区名称或是历史民族而来,由宋朝

状态提示: 第72章 谋划青海食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