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封禅(上)(1/2)
老家伙们一涌而上。
实际赵匡义对胡旦印象不恶。
而且这个人同样有着传奇色彩。吕蒙正春闱前曾去山东游学,宿于当地知县家中。这个知县就是胡旦的父亲,他听闻吕蒙正很有才学,便让他诵诗一首,其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胡旦大笑道:“此乃一瞌睡汉也。”
进士越来越风光了。
可在他们未中进士之前了民是很苦逼的,想要出人投地,那必须最少要真正的十年寒窗苦读。
所以吕蒙正感慨万千,要苦读诗书,那还能睡一个香眠?
胡旦讥讽,意思是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得这样,又想出人头地,又想睡好觉,岂不古怪。
用这句话来嘲笑吕蒙正心态不好。
吕蒙正无言应对,结果第二年考中状元,便写了书信给他,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胡旦便冷笑回了一封信,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便助你一筹。
这是何等的自信。现在渐渐录取进士的名额多了,可是参加科闱的举子也多了,高时只能录取十分之一,低时仍不足百分之二。虽然这些举子当中也有少数是滥竽充数的,可大多数还是有些才华的,就是让宋九现在放下官职,苦读三年,也未必有自信能考中进士。但胡旦不但说他能考中进士,还说他一定能考中状元。
结果到了第二年,那一年科举有些古怪,改成了秋后。不管春夏秋冬了,反正是考吧。结果胡旦真考中了状元。
实际他官职升得也算快的了,短短几年,便做了右补阙。然而人心那有满足的时候。
不过为了安抚这些老家伙,赵匡义将胡旦贬职,还牵连苏易简也贬了官。
但难说赵匡义做得对与错。
新人新气象,那么赵匡义在做什么?
他忙死了。
所以田锡上书,天下国事你一个人来做,要宰相干嘛。要百司官吏干嘛?
也就是这些新人能力不行,不是吕蒙正不行,就象宋九,他到了中书不是无所不能的,向卢多逊请教,向各州长吏请教,以至让人讥笑。并且那时东西两府宰相与他关系皆不恶,所以得到顺利的成长。然而吕蒙正哪里有这个机会,就是他学习宋九放下身段,宋琪会给他这个机会么?
但不用新人。老人同样不行。
为什么说这个结果。这是赵普与卢多逊造成的结果。他们对权利十分看重,大权在握,也难说对错,这样的话就敢担当。办事效率高,然而缺点就是让其他人少了磨砺机会。史上诸葛亮也犯了这个错误。
因此无论是宋琪还是李昉都不能将东府事务领手。
赵匡义只好自己来接手。
不过吕蒙正在这种环境下,却迅速地成长。
但吕蒙正若是在地方磨砺,再到中书有一个人指导,同样能迅速成长,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宰相。所以不好评价赵匡义的对错。
实际宋九倒是能理解。
赵匡义要渐渐将大哥印记全部洗干净了,好给后代铺路。因此先用旧臣代替大哥朝的老臣子,然而这些人不争气,赵匡义只好从他的“天子门生”中选人磨砺。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成长。
若无宋九,可能赵匡义最后很失望,这又给了赵普三次出山的机会。
若无宋九,宋琪也不会有危机。
可有了宋九,性质截然不同。
赵匡义的勤奋。烘托了中书的无能。
王明带着十几名官员,以及近百名书院学子,下去看黄河了。
天完全冷下来。
施工只能拖到来年春天。
但就是来年春天,也仅是局部施工。要牵就灾民,以工代赈,要牵就危险河段,先将重要的危险河段防御起来。还有牵就财帛。
王明任务不轻,若做得好,可能会让他进入两府,若做得不好,可能会下台。两者的可能性差不多,即便做得不好,若是明年没有大水,明年秋后再做补充,那就等于做好了。
现在仅是视察,然后在春节边上制订方案。
宋琪却在政事堂向宋九开火了。
入冬后,李继迁又带着一万多名叛军攻打宥州,巡检李询率所部蕃汉兵迎战,斩首四千余人,余部仓皇逃窜。
李继迁居然活动到宥州了,因此宋琪弹劾宋九政策扰民,导致这次叛乱,再度请求朝廷将西北诸工停下,以让西北速安。
其实史上也发生过一次叛乱,那次叛军兵力达到两万多人,因为李询手中兵力有限,只能击败,只斩首了两千人。这说明了两点,西北仍有许多部族不服气,若弄不好,依然能成烽火燎原之势,二是宋九的政策渐渐得效。
宋九肯定不知道这段历史,就是知道了,也不可能拿出来做证据论述。
张齐贤忽然说道:“宋相公,难道朝廷对西北羌人不好吗,难道要将他们供在太……香龛上吗?”
本来张齐贤准备说供在太庙上,改了口。
民族问题永远是一个头痛的话题,宋朝民族政策肯定出现了失误,但这个失误不是暴敛,而是偏软了,如宋九所说,若是软又没有得力的教导他们开化,只一昧地买安。
如今在宋九带领下,羊毛商路不仅是带动了贸易,也带动了当地人的贸易,带给他们越来越多的财富。圈养制度的推广,牧草的改良与推广,使得更多的人生活改善,温饱无忧。甚至连许多税务都全部取消了。
再说做得不好,那只能供在太庙里。
能用宋九可能是小题大作攻击,但不能用扰民来攻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