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外放江南(1/2)
这天,下朝之后,郑东照常先去给骆宾王见礼。
堂上,骆宾王把郑东叫到身边,“这几天你不要来洛阳了,就待在你府上吧。”
“师父?出什么事了?”
“江南那边,好像出什么变故了。”骆宾王眉头紧锁,“今天我听内史裴大人说,新任的扬州参军李思诲自杀了。”
“什么?”郑东瞪大双眼,“自杀了?”
“嗯,为师也不敢相信,但扬州那边把李思诲的绝笔书送来过来,经其兄李思训辨认,确实是李思诲手书。”
“李思训?”郑东忽然转身,“师父说的是长平郡王李叔良的孙子吗?”
“正是,你居然还知道这些。”
这么一来就对了,这李思训作为宗室将门之后,却偏离了先辈的发展方向,成为了有唐一朝着名的丹青画家。
方才说到自杀身亡的李思诲,是李思训的胞弟,此人虽然没什么名气,但他的儿子,则是玄宗一朝的着名奸相李林甫。
有史学家认为,李林甫就好像南宋的秦桧,同是为相十九年,一个是盛唐转衰的罪魁,一个是南宋北伐的祸首。
如果郑东记得不错,此时李林甫应该才四岁,如果能把他拉到身边进行教育,多少能改变一下历史的走向。
郑东沉思之间,骆宾王叹了口气,“正因为他是宗室之后,此时在刚刚发生过动乱的扬州自杀,太后则成了最先被怀疑的对象。”
不管李思诲是不是真的自杀,天下的舆论朝向定然会让武则天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不是有他亲哥哥证明,李思诲写了遗书的吗?”
“问题就出在这封遗书上!”
“什么意思?”郑东不解,“遗书上写了些什么?”
“李思诲在遗书上说,‘今事未谐,波澜又起,臣虽殚精竭虑,然无能为力也,至此回转无地之际,臣自知无能,有死而已。’”
郑东仔细琢磨了片刻,抬头问骆宾王,“师父,您怎么看李思诲自杀一事?”
“这为师能怎么看,他有亲笔绝命书在此,还能有什么蹊跷不成?”
“那他遗书上说的‘今事未谐,波澜又起’指的是什么呢?”
“这,为师就不知道了。”
“那师父可知,李思诲是什么时候外放扬州参军的?”
“这个,为师还是知道的,李思诲和他兄长李思训都是以门荫入仕,去年七月,两人同时外放,一为扬州参军,一为常州参军。”
郑东在心中画起了时间线,当初徐敬业造反,十月初就把扬州参军孙处行给杀了。
虽说一直持续到到十一月中旬才平定叛乱,但朝廷至少也该在去年年初派人过去接任。
为什么会一直拖到七月份呢?
郑东虽然不能下结论,但他明显看出,李思诲的死没有那么简单。
于是他打算去对门尚贤坊,问问当朝的神探。
到了狄府才知道,狄仁杰昨天接到旨意,他要被外放宁州刺史。
宁州虽然是下州,但一州刺史相比于谏议大夫来说,算是连升了sān_jí。
而且就在今年年末,狄仁杰还会被召回京城,再升一级成为冬官侍郎。
狄府正在为狄仁杰的外出收拾行装。
狄仁杰见郑东来见,将其引入后堂,“我知道你今天所为何来!”
郑东拱手见礼,“叔父说说看。”
“你是想问我对于扬州参军李思诲自杀一事作何看法,是也不是?”
“叔父真乃神人也!”郑东再拜,“小侄正为此事而来,还请叔父赐教。”
“我也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李思诲与其兄长同时外放,且扬州与常州仅一水之隔,为何李思诲会死的这么突然,而李思训事先却全然不知?”
“还有李思诲的遗书,经其兄辨认,却为李思诲所写无疑,但其中内容,却耐人寻味。”
“自扬州动乱平定之后,黑齿常之留在江南地区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整顿军事,等到七月份李思诲到任,只需要按照黑齿常之安排好的路走下去就行了,为何会说‘事未谐’呢?”
“还有,他所说的‘波澜又起’也是一个让人起疑的点。据扬州刺史奏报,目前扬州内外安定,百姓也渐渐回归,并未发现任何可疑之事符合李思诲所说的‘波澜又起’。”
“因此,我可以断定,李思诲的自杀,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郑东不由震惊,面前这个睿智的老人,和电视剧中的神探形象几乎一模一样。
思虑良久,郑东问了一句,“叔父可知,朝廷此次派谁前去处理此事?”
狄仁杰摇了摇头,郑东又问道,“那叔父有没有想过,想朝廷请缨,前往扬州破案?”
狄仁杰面露诧异,盯着郑东,“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这...”郑东也不能直接告诉狄仁杰他被后世称为神探,只好用眼前的话来解释,“小侄见叔父将此案分析的如此详尽,想必叔父定然有能力侦破此案,因而有此一问。”
被郑东这么一说,狄仁杰也有些犹豫了。
虽说外放宁州,连升sān_jí,但毕竟是外州刺史,不如在京当个五品官。
狄仁杰暗自思索,他自知此时朝中不会有人愿意趟这摊浑水,而那些满腔热血的愣头青们,都太过年轻,并不能完成任务。
良久,狄仁杰才缓缓起身,朝郑东说道,“你说的不无道理,我现在就进宫面圣,请下江南。”
郑东大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