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封赏(1/2)
普天同庆。
不同于咸阳城中由于三位公子的长跪章台而显得有些紧张的气氛,前线将士们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迎来的流火八月。
此次平魏顺遂,又大挫合纵,彰显大昭威能,始皇由此大悦。
大领导高兴了,赏赐就不会手软。
当先的一条诏令,就让五十万将士为之大呼我王万岁。
三等爵以下的士卒无论有无杀敌,一律提爵一等。仅此一条,就为昭国新增了二十多万有爵之人。
倒也不用的担心昭国没有足够的土地用以封赏。
无论是西魏还是故韩,都有的是无主之地供昭王用来赏赐的,不愁土地不够,只嫌得功将士不够多。
昭王如此大方的目的,在扶苏眼里也是昭然若揭——为了与扶苏之前提到的退役制度呼应。
相比于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要见效的退伍制度,始皇需要更快安定新土的方法。
嬴政没有扶苏那般好耐性,要等到老卒退伍才来安定地方。他直接将现役将士的封地就放到了新土上。
如此一来,即便长时间不能归国,将士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相比于就在身边的土地宅院,故土也就没那么多难舍了,大不了将妻子都接过来。
扶苏公子开通了“客运火车”——时下称轨车——之后,配合疏通的河道以及平整的车道,往返昭魏并不再那般艰难。
而在扶苏回咸阳期间,剿匪之事也在上将军的牵头下开始了。
虽然有些大炮打蚊子的嫌疑,但是将士们的士气还是很旺的,毕竟这并非单纯是为国家,更是为自己守土,还有谁不会愿意呢?
地方的稳定和士气的旺盛,使得剿匪的时机完全成熟了。
始皇所下的诏令与扶苏原本的政策并不完全相同,但相去不远,更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毕竟最初的目的实现了:始皇停下了将关中富户迁出的计划。
只要保下了富饶的关中沃土,稍微改变一下也并无不可,何况两条策略最后还是可以合而为一。
实际上为了管理方便,封赏的土地和退役后耕种的国有土地如果距离不远,其实是更好的。
以上只是普通士卒的封赏,军中与朝中的关注重点,当然还是集中在三位主将头上。
首先自然是三军主将王翦的封赏问题。
上将军能否成功封侯?
军中为了这个而开的盘口五花八门。
不单是能不能封侯的问题,更多的是为名号而开的盘口。
上将军若要封侯,一个“武”字是怎么都绕不开的,重点在另一字上。
安、平、定、成等封号,都各有拥趸。
原本的风向是,凭着如此几乎相当于灭国的功劳,再加上此前的灭韩,上将军的封侯几乎是水到渠成。
然而由于神秘人士在收盘前一天的突然重押,使得赔率猛然一斜,将士们都感到了不妙。
能出如此重注的,必然是既富且贵的高层,莫非是有什么内幕消息?
神秘人自然是扶苏,内幕消息当然也有,但扶苏下注所凭借的不是内幕,而是“先知”。
历史上横扫赵燕都没能封侯的上将军——魏国是其子王贲所灭——如今只不过是平灭了半个魏国,哪里那么容易封侯的。
王翦的封侯之战,是荡平楚国。
只有将这个挡在昭国扫**的最后绊脚石彻底搬开,上将军才能得封侯之功。
后人每说起封侯之难,总以李广难封对之。
然而看看王翦和白起,一个要平三国才得封侯,一个至死都未能得封(白起最后的封号是武安君),才能真正体会封侯之艰难。
于是有人笑言,想在昭国封侯,最容易的一条路就是做丞相。
昭国律令,为彰显丞相威能,只要能晋身相邦之尊,都会被封侯。
比如因为计杀白起而大名鼎鼎的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以及如今的通侯李斯。
如今昭国内有侯爵在身的,只有两位,而且都是文官——另一位是甘茂。
看看比例,想要封侯的话,文武之选就很明确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
说回封赏结果,上将军果然还是止步于大庶长,爵位不变。昭王只多加了其子王贲的爵位,破格将王贲进爵为右更,算是稍作补偿。
对此,上将军自然不敢明发怨怼之言。但看看这两日上将军的脸上神色,即便是扶苏都不愿多在他眼前出现。
上将军只是没有加爵,而左军主将白起就更惨了。
原本攻破少梁、横扫魏北,白起的功勋即便不算卓然,却也并不少有。
再加上之前平叛故韩中的业绩,本来是有望加爵至驷车庶长的。
然而因为违令杀俘,白起的爵位不升反降,直接被连降sān_jí,落到了中更的爵位,甚至低于了王贲。
相比于之前两位主将,担任右军主将的蒙恬就“幸运”得多了。
论及战场上的贡献,蒙恬的功绩实际上并不比大破魏军主力且一鼓作气拿下都城安邑的上将军稍差。
无论是那妙至毫巅的轻巧一退,还是及时派出轻骑袭劫屈匄军,蒙恬在侧翼战场的所为都可谓十分出彩。
然而,昭国的军功并不看那些虚的。
因为没有与东魏及赵国主力正面大战,更没有见到过齐军的面,故而虽然在联军退去之时衔尾追杀有所斩获,但实际落在袋中的军功并不多。
最终得益于麾下小将李信的杰出表现,主将蒙恬还是得了一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