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九章 接近的危机(1/2)
“云梯来了”
城头小校的大喊将扶苏的注意力从坡道上的惨状移开,转向了城墙的其他方向。
能够依托城墙的云梯成功上前搭靠,意味着攻城战开始进入第二个,也是最血腥的阶段。
肉搏战。
在近身肉搏中毫无作用的弓箭手纷纷在指挥呼喝下从城墙退下,重新集合在城墙脚上准备采取方阵的形式以齐射来阻断敌军后阵的支援。
而更适合直射而非抛射的弩兵则没有从城墙上挪开,只是将最前方的阵地置换给了上前的盾手以及居中的矛手,位居两道防御之后,站在第三列上,随时准备支援射击冒头的敌军。
“推杆,上”
攻城战中的攻守双方经过数百年的相互竞技,都已演化出各类互相争锋相对的利器。
而应对云梯的手段,便是长达数米,足以从城头上将搭靠在城墙下的云梯推开的长杆。
然而楚军实在太多,推杆手即便成功推落了几架云梯,对于源源不断攻上来的楚军能起到的作用依然太过有限。
而且随着楚军上到云梯上的人数增多,自重过大的云梯便不容易推动了。
眼看推杆手已经力竭,却无法继续起到阻止作用,章邯立即命令停止作业,将位置重新让出给三排近身作战的战线。
“举盾”
前排士卒依言将盾牌举起,立刻就感受到了羽箭穿刺而来的特殊感觉。
楚人的弓手终于在掩护之下抵达了能够攻城将士进行掩护射击的位置。
有了弓手的掩护,楚军步卒的攀城便更为顺利了。
同时,在短暂压制住弩车之后,略为损伤了几座的巢车队伍也可以开始继续推进。
只是这般压制无法长久保持。
联军这边的弓手也并非完全撤出了战场。
越过城头的抛射很快作为回应砸落在了楚人弓手的阵地中,带起了朵朵血花。
楚军弓手身上的轻皮甲在箭矢的威胁下根本提供不了多少防护手段,而没有头盔的情况,更让受伤人数雪上加霜。
为了避免影响视线,弓箭手一般而言都是不戴头盔的。
这在平常时日并不会有多大影响,毕竟弓手们大多时候都是待在较为安全的后方的。
但在攻城时面对敌方弓手的直接射伤,没有头盔的后果是致命的。
于是经由加重箭头提高的杀伤力,本就以抛射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弓箭手给楚人带来的伤害并不比看起来凶悍太多的床弩弱上多少。
除了弓手身上只有皮甲,作为攻城主力的步卒们,也少有能够身着铠甲的。
别说扶苏在攻城时必然给前锋披挂的三层重甲,最精锐的前锋军也顶多只有一层薄薄的甲胄护身而已。
楚越之地不缺制造青铜铠甲的铜矿与锡矿,甚至也不缺匠人。
丹阳铜矿更是以“善铜”之名闻名于世。
越地的名匠更是给君王名臣们打造流传数百乃至上千年的名剑。
然而,普通士卒根本享受不到足够的战备加持。
相对于自魏国的魏武卒发起,逐渐为列国变法所带动的精兵制改革,从未有过成功变法的楚军依然奉行着人数至上的传统作战理念。
楚国地大物博,人数众多,因此一般而言这种理念比起花费重金组建精兵,战力较弱但数量庞大的农民兵显然更符合各大姓的利益。
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楚军的着甲率一贯在列国中属于垫底水平,甚至比不上国内缺少大型铜锡矿藏而只能从别国进口的齐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已经探明的铁矿储量倒是位居列国第一。
随着铁器时代的逐渐到来,山东半岛的重要性将逐渐提高。
楚国各族私军之中,唯一能在着甲率与精锐程度上与北方各国比肩的,只有项氏私军。
而这支被项燕藏掖了许久的精锐私军,终于在楚军第一波攻城将士死伤殆尽之后,姗姗来迟。
虽然来得迟了些,但这支被项燕寄予厚望的私军甫一出场,便改变了已经逐渐倒向守城方的战局。
“上城了上城了”
这么快
扶苏心下一惊,仔细看去,发现只是有个楚军士卒扛着大旗在城头上出现了一瞬,还未将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碰到城墙,就被矛手叉了下去。
但这短短的一瞬,却足以提振楚军本已在长时间攻城中因巨大伤亡而衰败下去的士气。
而这个能够通过层层险阻险些摸到城头的士卒,显然便是有足够甲胄护体的项氏私军。
在城下的欢呼声中,越来越多的项氏私军开始循迹最早的那位“先烈”,开始越来越多出现在城头上,同时也给守军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终于,开战以来的第一次求援从西门处发出了。
西门城外地势较为低洼,而且地面不够平坦,不利于攻城器具的前行,因此联军方面判断楚军不会将此处作为攻城的主攻方向。
事实也正是如此。
负责西门攻势的并非是项燕的主军,而是被他交给了自己最为信任的儿子,同时也是项氏战神的那位。
项荣。
不同于父亲项燕坐镇后方,利用奴隶开路的方式,早习惯于亲自上阵搏杀的项荣在攻城的一开始,便亲自披甲持盾,带着同样以重甲大盾护体的精锐作为开道先锋。
如果让扶苏来评判,项荣的攻城方式在他看来,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只是此时来不及做什么英雄所见略同的无聊感慨,及时派出援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