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苍梧九疑(1/1)
徐苟三讲到这里开口问道:“天师大人以为如何?”
张天师略作思考便回答道:“《竹书纪年》这本书,我也有所耳闻。作为古籍,研究是挺有必要的,但不能以此论定,其记载就绝对准确无误。”
徐苟三呵呵一笑,不置可否:“关于尧舜之间禅让之事,这里姑且不谈。就讲讲对舜传禹这事的一些看法吧。”
张天师道:“洗耳恭听。”
徐苟三开始提出他的质疑。
还是从那场大洪水讲起。
鲧犯了什么错误呢?也就是因为治水不力。
这本来是个可轻可重的错误。往轻里说,是能力不够。从重来判,也最多算是一个渎职罪。
尧判决鲧流放,本身就是“从重从快”了。
再看看舜是怎么继位的?
舜继位的主要功绩就是“流四罪”和“平四凶”。
也就是说,便将原本已经被流放的鲧杀于羽山还不够,还将他列为四罪之一,背负千古骂名。
与他同时并列四罪的,还有共工、三苗和驩兜。
而这四个人,恰恰是除了舜之外,当时尧最得力的几名臣子。
几人成为四罪,也就是说尧身边都是小人。
那是不是说,尧自身没有识人之能,而是个不辨忠奸的昏君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很明显,就吻合了《竹书纪年》里所记载的“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了。
反过来说,如果尧是明君的话,那么是不是说,“四罪”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冤枉的。
而整治他们的舜,这件事就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了。
何况,治水这件事本身就疑点众多。
鲧因治水不力被杀,而他的儿子继承并成功,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鲧是最好的水利专家,对治水方面经验丰富。
即便他的治水方案有问题,那么在长达九年的的时间内,不换人而让他一直按照错误的方案执行,最高领导尧有没有责任呢?
再者,既然否定了鲧的方案,那么就应该找到能提供合适方案的人选。
正常来说,家传的绝活思路都是相同的。
这种情况下,长期接受家传思路的禹,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至少,水神共工和儿子后土要合适得多。
但为什么舜还是让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呢?
作为禹来讲,自己的父亲仅仅因为能力不行被杀,心里没有怨恨吗?
如果禹完全没有想法,孝字何在?
也就是说,大禹治水,多少都在孝这个字上有所欠缺。
舜原本就是依靠“孝”的德行,被尧相中并将两个女儿嫁给他,从而崭露头角的。更是以二十四孝之首,流传千秋万世。
以孝治国的舜,任用孝方面不那么完美的禹,后来还传位与之,这未免也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再联想到舜最后的结果,就更令人起疑了。
按照《史记》的说法: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尚书》的记载就比较模糊:陟方乃死。
《淮南子》是这么说的:舜荐禹于天,使禹摄政。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
按照《竹书纪年》记载又不同: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不同的史书,记载的都不尽相同,这又为什么?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