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三章 化整为零(1/3)
..oao突然有些恍惚。
坦白说,他很羡慕王羽,最羡慕的不是王羽的名声和成就,而是对方麾下的那一票文臣武将。
曹cao的用人理念和袁绍大为不同,比起名声、出身这些光彩夺目的表面文章,他更看重实效xing。
名士,当然要有,这些出身世家,从小就接受正统教育的人是很有底蕴的,喜欢夸夸其谈很多,但务实者同样不少。
除了学识、智谋这些可以直接衡量的本领之外,名士的潜势力,长袖善舞的本领,也是稳定地方,选拔人才,募集资源所必须的。
不过,正所谓家无二主,尊无二上,阵营中没有名士肯定不行,但太多了也是麻烦。这些人都自大惯了,类似荀文若那种xing情谦和,且表里如一者,实在少之又少。平时清谈尚要争个上风,在军中参赞,争权夺利的戏目还少得了吗?
袁绍接手后的冀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要不是郭图那帮人煽风点火,河北的形势怎么会变得这么恶劣?
沮授有谋,有威望,大局观极好,是当之无愧的王佐之才;颜、文骁勇善战;麹义悍不畏死;张颌智勇双全;高览沉稳坚毅……如果袁绍不将沮授调回邺城,不剥夺他的兵权,龙凑那一仗的胜负就很难说了。
王羽的纸甲虽然神妙,但也不是当真就无敌的东西,如果河北名士们不勾心斗角,别说纸甲,就算王羽逆天的搞出几万副铁甲又能如何?
所以,曹cao对名士的任用一直相当谨慎,招揽的幕僚中,真正能称得上天下闻名者,不过荀彧等寥寥数人,多数不过是没什么声望的地方豪强罢了。
而且这些名士手中没多少实权。职责不过参赞军务罢了。争风头,没问题,只要有所约束,不把这股风气带到军中就可以了。
他真正任用的只有两种人,亲族和寒士。
倒不是他不知任人唯亲的弊端,实在是他这些亲族在他起家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太大了,大到他根本无法忽视。而且他这些亲族也确实有本事。世风也是如此,他没理由不用。
但随着势力的扩大,这种用人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简单说,就是上下尊卑不够分明,使得他的权威xing有所动摇,就像现在这样。
寒士是曹cao最喜欢任用的一类人才,这些人出身寒微,非常善于把握和珍惜机会,执行命令很严格,态度也很端正。任劳任怨不说,因为没有人脉和名声。用起来也放心。
袁绍对沮授的猜忌,其实是一种必然。换成是曹cao,一样会担心,只是他处理的手法可能更讲究点,不象袁绍那么简单粗暴,让人一眼就看穿罢了。
沮授在冀州的声望太大,人脉太广了。袁绍夺冀州,靠的就是这个,他焉能放心的将兵权尽数委于沮授之手?他也担心沮授照猫画虎。给他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啊。
若是沮授出身差点,袁绍就没这种担忧了,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就算拥有数万jing兵,顶多也就是困守一地,想席卷冀州却又谈何容易?
不过,袁绍讲究太多,看不上那些出身寒门的人,也只好继续纠结了。
但曹cao没有这些坏毛病,他很喜欢任用寒士,他的麻烦是,这种人不好找。
名士容易找,名声在外,还有人帮忙举荐,你想看不到他们都难。但这些寒士就麻烦了,没有深入接触,没有给他们提供施展的舞台,谁能慧眼识珠?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还不是海底捞针么?
在这方面,曹cao的进度远远落在了王羽后面,直到现在,也只有典韦、乐进、史涣等寥寥几个成果,比之青州的群英荟萃差得不止一点半点,这才是他最羡慕王羽的地方。
泰山王家人丁不旺,几个亲族也是平平,所以青州军中没有亲族的地位;而王羽施政方针又与众不同,除了青州本地人之外,对其他名士也没多大吸引力;但他就是眼力好,从行伍、草莽中简拔英才,一找一个准,都是既有本事,又忠心的。
这超凡的眼光给王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曹cao私下里调查过,发现青州刺史府和将军幕府运转的效率极高,无论多大的事,只要王羽与几个关键人物商议过后,整个青州就会围绕既定方略运转起来。天,整个青州上百个屯田点却已经运作起来了!秋天的收成不如动乱前的青州,但比之中平年间,却是天壤之别。
其后的选士、开海、盐政、商贸,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一项项政令有条不紊的推行了下去。因为时间尚短,还没见到太大的效果,可单就这份效率来说,就足以让人惊叹了。
能有这样的效率,归根结底,还是用人用得好,带来的提升。
王羽说句话,青州上下无不凛然遵行,当然也会提出意见,却都是从拾遗补缺的角度提出的。无论最终会不会被采纳,都不会有意气之争,所有人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在努力。
简而言之,青州的最大特se,就是没有内耗。没有内耗,效率就高,效率高了,自然兵jing粮足,无往不利。
要是在青州,就算打了败仗,会有人在所有人面前冲着王羽大呼小叫吗?
当然不会有。就算有,也不会在军议上。
曹cao自忖不是很拘泥小节的人,若是部下有什么怨怼或不满,当私下里吼几声,他也只当是清风拂面,全然不会放在心上。而夏侯渊这个族弟当众冲着他大叫大嚷,这就不是脾气好,能忍就能对付过去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