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五章 狼烟四起(1/4)
兄弟们,粽子节快乐~
六月盛夏,骄阳似火。
酷热的天气里,再没有比半躺在树荫下的竹席上,嘴里啜着酸梅汤,身边有人打扇扇风更美妙的享受了。
可偏偏就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享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享受,脸上却丝毫不见喜se,反而紧紧的皱着眉。他的眉头皱得极紧,神情比行商赶脚的车夫,码头上的苦力们还要愁苦,和周围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袁绍确实很不开心,准确的说,他是在烦闷。
之所以烦闷,倒不是因为酸梅汤里的冰块太少,又或打扇的人不尽心,享受到的待遇不如当年在洛阳时好,无法驱除天气带来的燥热,只是因为他心里有事。
从十几天以前,他亲自下达了命令,调动安平、清河两郡的兵马对平原发动全面攻势后,他的心情就像是从巅峰一下子滑落下来了似的,没了初时的兴奋和期待,而是变得患得患失起来。
一切,都太顺利了。
顺利的用计略搅乱了徐州的局势,动摇了青州的侧后;
顺利的牵制了青州军的主力部队;
顺利的整合了冀州内部,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平原发动了大规模攻势。..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回味,在水到渠成的背后,无疑应该是成功!
天命!
这个说法让袁绍深深为之沉醉,除了天命之外,还有什么能解释这一切吗?四世三公。蒸蒸ri上的袁氏,不正是到了踏出最后一步。傲然登顶的一刻吗?
眼下,无论天下大势。还是局部的战况,袁绍自认都占据了极大的上风,无论怎么推演,他都找不到无法成功的理由。
然而,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却如同毒蛇一般缠绕在他的心头,令他深深的为之不安。
这感觉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是最强烈的一次,两年前在洛阳。他成功的说服何进与十常侍内讧,一手主导了那场震惊天下的大乱时,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
计划一直很顺利,以立储之事,挑动何进与天子的不合,进而演变成何进与阉党的矛盾。待天子驾崩,将所有矛盾引爆出来,逼得十常侍铤而走险杀了何进,自己接过何进的权力。诛杀十常侍,最后彻底掌控洛阳乃至天下的权柄。
除了最后一步之外,前面的计划都成功的实现了,当时袁绍心中也有类似的不安。不过他却没怎么在意,只当是做大事前的紧张。
结果,一环扣一环的计划中。终于出现了一个意外,而且还是个相当致命的意外。
在最要命的时间和地点上。董卓,蛮不讲理的出现了!
没错。就是蛮不讲理!
在袁绍的计划中,董卓、王匡、乔瑁这三路诸侯就是个背景龙套,用来增强洛阳城内紧张气氛,逼十常侍做出错误判断的道具!
既然是龙套,就要遵守龙套的本分,在外围摇旗呐喊就足够了,怎么可以擅自闯入洛阳这个主要舞台,抢自己这个主角的戏份呢?光是抢戏也就罢了,更令人愤懑的是,此人居然将自己的胜利果实给全盘接收了,连个谢字都没说一声!
这样的人,不是贼,又能是什么?
离开洛阳时的心情,袁绍永生永世都不会忘记,当时他就在心里发誓,迟早要报了这个仇,以从前百倍的风光,重回洛阳,将昔ri的敌人踩成肉泥。
所以,当另一个龙套乔瑁心存不满,四下串联的时候,袁绍才发动了袁阀的人脉,暗地里推波助澜,组建了关东诸侯联盟,公讨董卓。
他要让仇人也尝尝这个滋味,从巅峰一落千丈的滋味!
他成功了。
董卓损兵折将,狼狈不堪的逃离了洛阳。那些当初鼠首两端,没在十常侍之乱后的袁、董之争中站出来支持他的大臣们,也没得什么好下场,家产被掠夺一空,人也被挟裹去了关中那个荒僻地方。
但袁绍却没多少大仇得报的喜悦,因为他也失败了。这一次,主角依然不是他,而是与当初兵逼洛阳的三个龙套中的最后一人有关王匡的儿子王羽!
在勤王的一连串战役之中,此子只手擎天,几乎以一人之力,打得十万西凉军不敢回头。千兵万马避黑骑,这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气?
袁绍这个盟主在对方的光辉下,也显得暗淡无光,平平无奇了。
随后,新城会盟、青州平黄巾,王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人心,连袁绍成功入主冀州这种大事,都乏人关注。
宽厚却不失城府的陶恭祖,桀骜不驯的公孙伯珪,名噪一时的张邈,甚至还有自己那个同父异母,xing情恶劣的弟弟……这些人不卖自己帐的同时,却偏偏对这个少年推崇备至!
凭什么啊?
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名门之后,一呼百诺,应者如云的自己,坐拥冀州这块大汉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土地,凭什么比不上一个地方豪强之后?
袁绍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
对于这种不和谐因素,豪门世家自有解决之道,不为自己所用,就彻底消灭他;暂且消灭不了的,就从侧翼削弱对方。这和用兵打仗是一个道理的。
可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界桥之战中,袁绍一度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结果却再次被王羽硬生生的把他从胜利的云端上给推下来了,蛮不讲理!
此子比董卓更蛮横,也更可恶!
若是可以选择的话,袁绍宁愿面对两个董卓,也不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