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大明雄主(2/3)
住了!什么?
收复九江?
朝廷已经收复九江了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为何我们一点消息都不知道呢?
收复九江的捷报文书没有经过兵部和司务司,而是由张启阳直接向皇帝本人汇报。
所以,眼下的南京群臣中,暂时还只有皇帝本人知道这个消息。
“前日深夜,王师三战三捷,收复了九江,九江以东已重归我大明了。”
虽然心中万分得意,还是拿捏着皇帝应有的气度,强忍着心头的极度狂喜,故意表现出一副很沉稳的样子,慢慢的取出那份战败,就好像是炫耀一般说道:“这是昨天下午的战报,诸卿家都看一看吧。”
收复九江到底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呢,怎么就三战三捷了呢?
众人纷纷传阅那份战报。
看罢了战败之后,这些个国之重臣才知道了湖广方面的消息。
在部堂大员和内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之下,王师就三战三捷顺利克复九江重镇,掐断了长江航运,消除了来自南京上游的巨大威胁,这绝对是一场空前大胜!
“如此大胜,实在可喜可贺。”
“与无声处行雷霆手段,俄顷之间收复九江,我大明军威之盛可见一斑。”
“清廷不过是跳梁小丑,覆灭将从九江始……”
“收复故地已见成效,我大明中兴有望!哦,不,是已经开始中兴了!”
一时间,称颂道贺之声汹涌如潮,仿佛这不是一场战斗的胜利,而是整个战争的胜利。
只有蔡枫华、黄宏东等几个内阁大臣沉默不语,显得有些冷淡。
纵观整个封建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则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自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用血腥手段废黜了丞相一职之后,相权就已经在不复存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日渐成熟的内阁制度!
虽然内阁只是皇帝的执行机构,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当中,内阁都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制定者。
关于这一点,万历年间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根本就不理会国家大事,但是在内阁的住持下,国家依旧运行的非常平稳,甚至比皇帝亲自掌控局面的时候还要好一点儿。
从某种意义上讲,明朝的中晚期,都是内阁主导政局管理国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内阁大臣的本身的品阶虽然很低,但权力和影响却空前提高,等于是把宰相从一个具体的人变成了一个决策机构,同时还避免了宰相做大,不会出现相权影响君权的情形。
但是,这一次,局面却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九江大捷,一定是派遣了大量的人马,同时还用了海量的物资,这么大的事情竟然在内阁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完成了,等于是架空了内阁。
作为内阁成员,蔡枫华和黄宏东的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儿!
但这毕竟是一件好事,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蔡枫华的猜想,这事一定是张启阳鼓捣出来的。
收复九江,把阿济格堵死在湖广让十几万清军无法威胁江南,本身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这个事情的流程和程序合法吗?
若是不合法的话,就一定要阻止,至少不能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形。
要不然的话,他张启阳的影响力将不仅仅只是军事层面上,很有可能直接越过内阁影响到政治层面。
真要是出现了这个状况,张启阳就有可能成为集相权和军权于一身的大权臣。
那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九江大捷是张帅一手主导的吧?”面对蔡枫华的疑问,皇帝显得很不高兴:这一战是本朝成立以来的首次大捷,同时也是第一次收复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城市,影响力举足轻重。
我好不容易才把这个功劳揽到了自己身上,你们怎么又提张启阳呢?
难道我这个当皇帝就不能打出一场辉煌大胜吗?
还是说你们真的以为我这个九五至尊就不如张启阳?
复隆皇帝甚至懒得分辨,直接就把《西江月》作战计划书甩了出来:“这是西征的总体战略略,从筹备开始,一直到现在打出九江大捷,每一件事朕都尽知。张帅虽居功至伟,也不能说朕就一无是处吧?”
这句话已经说的相当重了,带着非常明显的不满情绪。
作为一个君主,最忌讳的就是被臣子轻视了。
凭什么一打了胜仗你们就会想到张启阳?
难道这九江大捷不是应该属于我这个皇帝的吗?
虽然西征确实是张启阳提出来而且也确实是他一手运作的,但我事先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并且配合张启阳演了一场瞒天过海的精彩大戏,把老奸巨猾的洪承畴骗的团团转,无论怎么说这场胜利也有我的一半功劳吧?
他张启阳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执行的就是我的意志,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难道你们这些国之重臣连这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
仔细看过了《西江月》作战计划之后,众人才算明白过来:看来这事皇帝本人早已知情,并且和张启阳一起把天下人全都给骗了,不仅骗过了洪承畴那老贼,还骗过了满朝衮衮诸公。
当初在观音门外的那一场“北伐战前动员大会”,就是皇帝和张启阳一起演的好戏。
复隆皇帝不仅配合张启阳,还亲自出面给他站台背锅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