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野史(1/2)
良久,花二才打破了滞静:“赵熙行不会是那种人。我十二岁就认识他了,他不是……”
“是,阿姐十二岁认识的人,叫赵沉晏。”花三猛地打断花二的话,齿关咬得咯咯响,“如今认识我们的,叫东宫!”
花三语调提高,尖锐起来,鹰隼般的目光锁住花二,眉间寒气凝成了一把剑。
“我问你!赵沉晏和东宫,是同一个人么?”
花二愣了。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阿巍和婆婆也面面相觑,脸色凝重起来。
花三一声冷笑,指尖握拳,砰一声打在木案上,脸色绞得发青,低喝道。
“三年了,沧海桑田,萧家的天下都姓了赵!谁敢说,今日的皇太子还是当年的赵家郎?谁又敢保证,江山和故交在他心中孰轻孰重!”
少年最后几乎嘶吼起来。一声声如铜钟,敲在心头,撞得人发懵。
花三凑近花二,盯着后者逐渐苍白的脸,狠狠地咬住齿关:“阿姐,你如今认识的人儿,叫东宫。赵沉晏,和你一样,死在了四月宫变。”
花二瞳孔猛地收缩。
然后大脑因为瞬间的剧痛,变为了一片空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了,在九州恭贺新王朝敕封了皇太子时,记忆中的赵家少年郎就已经死了。
天下人开始避讳“熙行”二字,除了帝后,没人再敢直呼他“沉晏”,畏惧,尊敬,期盼,背负,他和这座金碧辉煌的帝宫一起,走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山呼千岁,缃袍如日,以为的故人归来,不过早已是,萧郎陌路。
“三哥儿说的有道理。”阿巍意外的附和了花三,长刀在腰间滚烫,“我可以信任赵沉晏,但无法信任东宫殿下。”
“或者说,未来的掌权者。”婆婆接了话,语调森冷,“一将功成万骨枯。虎毒尚且不食子,而帝王,无物不可斩。”
花二耳畔嗡嗡响,火塘里的柴烧得噼里啪啦,绞得她心里一片乱麻。
“罢,湘南野史,你们忘了么。”花二按住发颤的手,“只要湘南野史还记录在册,就算上面将我们的身份揭开,天下人也很难信的。”
花二抬头,一字一顿:“哪怕是赵熙行,要诛前朝的皇后,太子,将军,姑姑,也得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罢。如若不能服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他不会那么傻的。”
花三,阿巍,和婆婆一愣。劝的话都卡在了喉咙口。
当年,四月宫变后,赵胤令史官封笔,认定他们四人亡殁,拟了谥号,盖棺定论。
但毕竟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天下慢慢有流言,说这四人其实逃了出来,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后来,突然从湘南一带,流出有鼻子有眼的风儿,说他们在东周覆灭后,逃往了湘南,居于山林白云深处,绿畦具鸡黍。
好似有看不见的手推波助澜,这种说法越传越真,甚至有田坎间的农夫说亲眼见过他们,听信的前朝遗臣上门拜谒,结果他们说尘心已死,不仅闭门不见,还第二天就迁走了。
各种细枝末节越传越多,几乎能编成个完整的野史了,茶肆里说书人的板子,官道上歇脚的行商,将这部野史传到江湖之远,庙堂之高。
陆续三年,三人成虎。百姓嗑瓜子都嗑信了,这四人隐居在湘南,春耕秋收,闲云野鹤。
“正是因为湘南野史,我等才决定在安远镇落脚,开铺子。”婆婆长叹一声,脸色复杂,“他们信我们在湘南,我们偏在京郊,他们说我们隐仕,我们偏做生意。总之,条条反着来,才保了三年太平。”
阿巍也按刀沉吟,点头道:“不错。湘南的流言太真了,我总觉得,是有人背后动手脚,才让百姓和朝臣都信了进去。”
花二的手慢慢恢复了温度,不知怎的,暗暗松了口气,看向诸人。
“不管谁在背后操作,总之,正史我们都薨殁了,野史我们在湘南,如今天下都当个茶余饭后一笑中,不会有谁的目光投到吉祥铺来。”
话音刚落,花三就一声冷笑,含怒:“怎么,阿姐这是打算翻了篇去,相信东宫菩萨心肠么?”
花二眉尖猛蹙。她记忆中的白衫少年,虽有些认死理,但总是春风拂面,却如今一碰到赵熙行的事,整个人就变成了把剑。
渴望饮血的剑。
花二心里咯噔一下,正想劝两句,忽听得婆婆和阿巍道:“这事就暂时先这样吧。赵熙行认出咱们,也拦不了他。至少现在,上面有个湘南野史罩着,不会出大岔子。”
婆婆顿了顿,又凝重地看向花二和花三:“但是,小心点,总是好的。别和赵熙行走得太近,前朝的皇后和太子,都是要命的身份。”
花二和花三对视一眼,不说话了。
当天吉祥铺的气氛都很沉闷。外面的风雪呼呼刮,刮得人心愈乱。
四人用了晚膳,都说天儿冷,宜早暖被窝,各自回房,其实都各自心乱,得关上门静静。
花二亦是早早梳洗,烧暖了房内的塘,风雪打得窗扇响,听得人心惊,于是正准备灭烛,忽听得房门轻轻叩响。
“阿姐,是我。”
“花三?”
花二一愣。虽不知他夜半所为何来,但也连忙踩了绣鞋,批了鹿绒披风,便去开门,果然见花三立在门外,积雪湮了他鞋履半尺。
“哎呀!大雪夜的,不怕冻不成!快些说,有什么事?”花二让花三来檐下避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