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归国大神(1/2)
一进门,吴克勇就伸出手说:“顾总,让你久等了。”
顾松从老板桌后走出来笑着握住他的手:“没有,刚到不久,两位快请坐。”又跟另外一个人握了握手就坐在沙发上,对他说:“吴总专门介绍来的,肯定是行家高手,就先请您自己介绍一下吧?”
焦舒蕾拿了两瓶水来一人面前放了一瓶,就带着门出去了。她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在外面靠门的位置找了个椅子坐下,支起耳朵听。
顾松正打量着吴克勇带来的这个人,他今天穿得很正式,头发搞得油光锃亮,戴着一副框镜,长相很帅气,鼻梁高高的看上去倒有点混血的感觉。
他先从带的包里拿了一份简历起身递给顾松,自我介绍道:“我叫陈文彬,顾总可以叫我。我刚从美国回来,以后想在国内发展。刚好吴总找到我,说顾总这边有个项目正在寻找运营总监,问我有没有兴趣。我听了吴总对您公司项目的介绍,觉得挺有意思。在美国那边,我也是做一家网站的运营,公司累计融资超过了2.8亿美元,我想这方面我应该是有充足的经验胜任的。”
顾松看着他的简历,一片华丽丽。29岁,沪海交通大学的本科,布朗大学的新闻学硕士,沃尔玛2年工作升任至城市配送中心的经理,进入明星互联网公司担任运营总监。
听着他的介绍,顾松疑惑地看了看吴克勇,这家伙要是这么牛比的话,求职的对象应该是国内顶尖互联网企业才对吧?
有疑问就问。等陈文彬介绍完,他就开口道:“陈先生,依照您的履历,回国内发展,在新潮搜虎这样的上市企业也有非常合适的岗位吧?恕我直言,我的公司只是五线城市中筹备的一家初创企业,不知道陈先生是怎么考虑的?”
陈文彬扶了扶眼镜说:“我理解顾总的意思,其实也挺简单的,我就是武湖人,既然从国外回来了,就想留在父母身边发展。毕竟我年龄也不小了,成家之后,还是一家人在一起比较好。”
顾松点点头,这倒也是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他指着简历:“之前在美国,这家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koz是一家在线配送公司,当时我们的商业模式很明确,用户通过网站下单,不论他购买的是什么,只要我们网站上有的,我们就负责在1个小时之内把商品配送上门。我离开的时候,网站的付费用户量已经达到了40万。”陈文彬听上去是蛮自豪。
顾松脑子里一炸,陈文彬这么一说,他倒是想起来这家公司是什么来路了。
尼玛……这不是美国互联网泡沫时期倒闭的一个著名公司吗?倒闭时间什么时候来着顾松一时也想不起来了,这也是被列为几大经典案例之一的公司,既生不逢时也没遇到合适的土壤,在人力资源成本超高的美国用了人力最密集的方式来做同城配送,死得翘翘的。
触发了这个记忆,他倒是来了兴趣有的问了:“在koz,陈先生具体的工作是做哪一块?”
“运营这一块的事情全盘都是我负责的,包括网站的推广,订单的响应流程,配送团队和供应商的管理。”
“那陈先生当时管理的团队规模应该很庞大啊。”顾松故作惊叹道。
“是啊,”陈文彬的身体都直了直,打开水喝了一口,“到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有超过3000人了。”
顾松笑眯眯地问:“已经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了,陈先生怎么就急流勇退了?”
陈文彬叹了一口气说:“其实不瞒顾总,koz花了那么多钱,但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盈利。现在美国的互联网形势特别不好,公司的创始团队并没有信心做下去,所以我才选择了离开。”
听他这么坦诚,没有一味地拿美国大企业的工作经历装比,顾松倒是对他有了些好感。他诚心请教:“不知道陈先生分析过没有,koz的商业模式有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陈文彬点头说道,“koz创立的时候互联网正热,钱太多了,所以可以在一开始把业务规模铺到很大,广告投入也多。但是在线配送业务还是低估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问题,后来规模越大,反而边际成本越高,越来越难盈利。”
“陈先生觉得koz的模式在国内能成功吗?”顾松接着问他。
“我觉得也很难。在美国,koz也只是在纽约等有限几个城市能实现区域盈利,想要实现盈利必须得区域范围内的订单数量超过一定的水平,才能使区域内的配送成本在保证服务承诺的情况下降到可以实现盈利的程度,国内恐怕也只有燕京沪海等三五个城市能达到这个水平,何况……国内的互联网基础也差了很多,总的用户规模都还起不来,更没有美国那样的消费习惯。”
听得出来确实是扎实地做过也思考过,不是个拿假学历假经历来忽悠国内冤大头的人。
可惜,他刚回国内,一定更不适应国内互联网的环境和打法套路。美国互联网泡沫前一些公司简直是人傻钱多的典型代表,动辄上亿美元的资金最后做出个几百万的营收规模,一副精英学院派的打法。
顾松可没有这么多钱烧。他还想听听陈文的思路:“陈先生确实是在这个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不知道对我那个项目,有什么想法计划?”
“吴总说,顾总的项目主要的竞争对手是173网,我也好好地研究了一下173网。这样的一个网站主要还是依靠内容来吸引用户、依靠流量来获取广告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