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兵工院(1/1)
黄昏时候文无忌做了周密的安排。
陆仟、周瑾之、莫不问、沙桐、钟宴等人分三个方向,每组调派四十名军士,两日一寨的速度横扫下去。
也在这个夜晚,文无忌召集所有的工匠开了一个长时间的会议,之后四门寨成立了第一个被命名的机构。
兵工院。
这个时代没有工厂的概念,文无忌也没有作坊命名,融合之后直接采用了兵工院这个另外空间泛指但在四门寨的环境下让工匠为之惊艳的名字。
单兵格斗,战术战法及其信息等自带的优势之外,文无忌还知道自己的另外一个特长,在这个空间,自己算是最为出类拔萃火器专家、技术专家。
文无忌不指望自田家庵而来的工匠就技能层面能给自己多大的惊艳感,学识、见解、思维意识等整个时代的桎梏约束了个人高度,文无忌也没有想过第一时间在四门寨未雨绸缪搞教育什么的,都不现实。
这是儒家文化的天下,注重的是四书五经策论,师者,授业解惑,文先生去传授数理化学或者更为晦涩深奥的学识。
所以文无忌的希望全部都在出自民间的能工异士,烟花作坊工人身上,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出一批擅长火器的技术人员,随后以高薪安稳的生活培养出热衷研发的专业群体,用实践丰富理论,用理论辅助实践。
文无忌要发展蓝领阶层!
这种决策并不是盲目下的一种疾病乱投医,而是基于现状,理性分析的结果。
按照另外空间的时间线,百年之后就是猛然爆发的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
诸多混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比如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扩大投资,土地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些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了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关键是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下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培养出大量技术人员。
这是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横向对比,此时的大明在造船、天文、数学、农业等方面的科技不但不落后欧洲而且在多个领域依旧保持有优势。
特别是继承了宋时的造船技术,船只设计精良,装备齐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是先例。
科技的断层应该是出现在即将爆发的内外战争当中。
就眼下的时间段前后,军事层面,大明制造出了世界最早的**,研发有水底龙王炮,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时***。
更研发有虎蹲炮,炮轻体积小,适合由战马驮带,大明军队有世界首支骑炮兵,比欧洲领先200年。
明末出现的《武备志》含括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等先进武略教案却毁***。
这些都是明末科技的辉煌,之所以未能完全的体现在战争,归其原因还在于朝政**,国库亏空,没有资金后续研制生产以及大明的战败、起义大军的破坏及其后来大清对科技文化的泯灭和闭关锁国等一系列综合原因。
大明骑兵的衰败就是先例,因为财政入不敷出,需要大量钱财供给的骑兵不得已不断在开支缩减中弱化规模,荒废军练,最终被后金碾压。
后金未出山海关之前就在沈阳完成了对西方红衣大炮的仿制,这说明此时的空间以华夏文明绵延流长孕育而出的科技水平,大明不缺少技术人才,缺少的是强有力的支持和安稳的环境。
加特林机枪的发明者是医学博士,撞击式燧发枪诞生在法国的一个锁匠手中,这不是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或者另外空间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诞生了无数新型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积累,而如今自己只需要用手工工人来完成结茧。
文无忌相信这不是好高骛远,自己需要一点时间和耐性,放弃从教育下手,文无忌也不认为自己是舍本求末,没有实现的资源前提,至少眼下是如此。
大明依旧在诸多领域保持了世界水准,整体而言,此时的时代是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格局环境,而且儒家的文化体系也忌讳改革与技术革命,这种忌讳上至朝堂,下到普通生活阶层,一旦大刀阔斧各种排斥就会纷至沓来,小范围内出现技术的变革也会因为观念至深的影响敝帚自珍得不到推广,所以眼下的这片土地缺乏吐故纳新的容量,更多呈现的是固步自封。
文无忌就从细微之处下手,比如炼钢,**。
这些都是可以轻易窥探到门道但难以进一步去发展的领域却又十足会影响到军事、国家力量,土法炼钢文无忌不陌生,执行任务的非洲比比皆是这种没有太多深奥技术也形不成规模时时刻刻制造着,也浪费着的土高炉。**更加的熟悉,枪械认知没有难度,欲速则不达,
文无忌首选需要建造土高炉,研究、改进技术,找到合适的含碳量,能锻造出高强度、柔韧性的钢铁。
这样便能批量生产军士可使用的好刀,而不是让铁匠消耗数月时间打造一把合格的刀剑,还要为制造火炮积累技术。
还有就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具备的技术层改进**配置。
两点满足也意味着兵工院的工匠团队开始足够数量和壮大,才能持续的延伸出正真军工需要的项目。
基于现实的分析,文无忌当务之急需要的是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以手工产业去积累,从量化到质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