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于禁的无奈(1/2)
封丘大捷!
这个消息对于如今的魏国来说,无异于喜从天降,在文聘破营的当晚,消息就马不停蹄地传出,传到东郡濮阳,传到正迅速率军南渡黄河的曹操手中,令其大喜过望。他为了抓住这个好机会提振士气,还当场允诺加封文聘为平南将军,可谓跳了sān_jí。
一时间魏国大军士气逐渐复苏,斗志在各种手段的刺激下,渐渐重燃!
与此同时,还有一人也得到了消息,虽然同样感到开心,却也有些按耐不住,那就是屯驻在酸枣的于禁。
于禁跟随曹操多年,南征北战,大小战功无数,其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以曹操那等用人眼光,焉能看上他!
历史上,于禁一生都可谓兢兢业业,才华横溢,几乎就没有败过,唯独在最后救援樊城时,遭到关羽水淹,晚节不保。
当时,曹仁派时任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人驻守樊城之北。八月,天降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开路兵马中计,都被大水所淹,所以于禁和将领们只能登到高处避水,随后关羽乘大船前来进攻,于禁无处可退,选择了投降,而庞德选择了死。
事实上,正史中并没有所谓的庞德受到于禁嫉妒。
于禁当时只是有些疑虑,认为庞德旧日的兄长、故主马超在蜀汉效力,担心其不全心作战罢了。后来庞德拼力死战。并用箭矢射中关羽后,就已经不存在间隙。至于遭到水淹,完全与所谓的嫉妒无关。
此役之后。于禁声名败坏,多年后被放归魏国,还遭到曹丕羞辱,如果真有那么精彩的嫉妒一段,史册是绝对不介意记录上去的!
因此其晚节不保的原因,完全在于他最终选择的是投降,而庞德的死则更成为鲜明的对比。
可若是换个角度看。当时步入中老年的于禁,只是做了个选择而已。况且那个投降还不是投诚,只是接受关押的命运。此后先是被关羽囚禁,辗转之下又被吴国囚禁,直至两年后被孙权送归魏国。其从始至终都没有倒戈。
因此,此役最多说明,于禁是在失去抵抗能力后,不愿意带着麾下弟兄一起死,因而选择放弃抵抗,或许可以称其不够刚烈,或许可以说他不想死,可也远没有传言那么不堪!
甚至于,其还有可能是忍辱负重。期待曹魏能救他脱困,再展雄风呢?
如果孙权将其送归魏国后,曹丕再度启用他。他又用自己的能力,一雪前辱呢?那是否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所谓时也!命也!
于禁没有那样的机会,归国后曹操已死,他遭到曹丕羞辱,最终忿忿而终,一世英名就此毁于一旦!
可即便是这样。在任何史册上,于禁皆是位居魏国良将之林。与张辽、张合、徐晃、乐进等人并列,堪为五子良将,其人死后,曹丕还让其子继承了爵位,连其本人也追溢厉候!
这些足可证明,于禁本身其实根本没什么大过,功劳也绝对巨大,曹丕羞辱他,当是出于个性使然,谁还没做过打击别人的事?
不然,曹丕难道真还傻了不成,魏国文武也全都傻了,对没什么能力功劳,还名节不保的将军,也这般厚待与尊重,让人效仿?
古时追溢死去大臣的名爵,本身就是为了纪念,为了尊重,为了使生者效仿这个死去的人!
此时,屯驻酸枣的于禁,就展现了他的果断和魄力。
文聘本是其副将,归其辖制,如今取得封丘大捷,向其禀报,并言兵力不足,难以尽全功,他哪还能坐得住。
因为酸枣距离封丘很近,大捷当夜过去的黎明时分,他就得到文聘捷报,不敢耽搁,匆忙点齐三万曹军起行,他本人还亲自率骑兵为前部,奋力追逐,只求支援文聘,趁势击破王旭兵马。
午后时分,于禁率领的骑兵前部,已是追至阴沟以北三里外,眼见前方地势崎岖,处于谨慎起见,他停下了脚步。
“哨骑何在?前方乃是何地?
“回禀将军,前方名叫阴沟,地势险隘,只有一条山路通行!”
闻言,于禁顿时皱紧眉头:“文将军兵马呢?”
“刚才有人传讯回来,言其兵马已经追着楚国大军经过阴沟,继续往开封方向奔去,不过楚**士似乎已逐渐从慌乱中清醒过来,文聘将军兵少,无法将其彻底逼溃,请求速援!”
于禁听到回报,瞬间定下心来,既然楚国大军还在溃退,文聘也顺利咬住追击,那么沿途当然不会有危险,当即猛然挥枪,急声喝令:“追!务必在半个时辰内,驰援文聘!”
轰隆隆的马蹄声再度响起,于禁懵然不知,他已经在迅速走进绝地。
不久,他率部冲入阴沟,没有停留,迅速前行。
可当他位于最前,即将冲至山道口那一刻,两旁的山岭间,突然传出一声长啸:“射击!”
“糟了!”
于禁脑海中仅仅只来得及闪过两个字,铺天盖地的箭雨已是当头落下,只是一轮,毫无防备的曹军精骑已是倒下一片。可箭雨根本无穷无尽,一轮又一轮,似乎没有半点间歇。
“冲!往前冲,冲出此地!”
于禁急中生智,一边拨打着靠近自己的箭矢,一边怒声喝令兵士。经验丰富的他,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蒙头往前冲才是最快脱离险境的办法,若是回头,必定引得本军前后拥挤踩踏,更加混乱。
可随着他的话音。他视野的前方突然冒起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