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陈元贵的损招(1/2)
上次沈大哥是六月下旬走的,七月中旬,就又到位了八万贯至正钞,一万两现银。
加上第一次到位的资金共计是二十二万贯至正钞、三万两现银,总体到位资金折合现银十四万两。
算上之前收购的房产、地产,现在整体收购情况是:
共购进良田两万三千余亩,共计花费至正钞十三万四千贯、现银两千两;
购进中田五千余亩,花费至正钞一万八千贯、现银一千两;
购进次田一万一千亩,花费至正钞两万贯、现银一千两;
购进林地八千一百亩,花费至正钞一万六千二百贯;
购进滩涂地八千七百亩,花费至正钞四千八百贯、现银一千九百五十两。
另购进房产一百一十一处,花费至正钞两千贯、花费现银约四千九百两。
自沈大哥入应天以来,日常开销共花费至正钞一千贯、现银六百两。
也就是说,截止目前为止,至正钞共花去十九万六千贯,还剩下两万四千贯;现银花去一万一千四百五十两,还结余现银一万八千五百五十两。
据陈元贵他们讲,现在应天的市场总体平稳。他们这几个月完全是按照我们既定的方针,缓慢地收购。
一旦市场上出现大户大量抛售,他们就果断吃进,确保应天的市场不发生较大的波动。
我对目前的运转情况是很满意的。按照目前的状况,现在基本上不会有大量的购进了,因为该跑路的那些蒙古人的遗老遗少基本上都跑光了。
剩下的观望群众见应天的市场稳定,而且自朱元璋把集庆改名为应天以来,应天似乎又逐渐在开始恢复往日的繁华了,这些人也就不打算跑路了。
市场上没什么人卖了,价格自然就稳了,也就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了。
就这近几日,似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的迹象,价格已出现了缓慢的上升趋势。
原来我们吃进良田,基本上都是每亩六贯至正钞或者三两现银左右的价格。现在这价格已经稍稍有些上涨,低于七贯每亩,都没有人愿意出手。即使是七贯一亩的价格,供应量也不大。
所以沈贵、陈元贵他们近几日都不知如何是好。
现在手头还有些至正钞和现银,按照沈大哥上次派人送钱过来捎的口信,余下的四万两现银的本钱在今年年底前一定会到位。
如果到了那时,还没购进什么产业,那差不多手中就还有折合七万两现银的本钱,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到底是继续购进呢?还是停止收购呢?
如果停止收购的话,价格是不是又会进一步上涨?
到时候如果再想购进就更加困难了或者要花更多的本钱了?
沈贵、陈元贵他们抛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也陷入了深思。
的确是难以抉择,似乎继续购进有购进的理由,暂停收购也有暂停的道理。
我问陈定邦,李善长那边的数据是什么情况。
陈定邦告诉我,李善长那边反馈的数据情况他们一直保持了跟进。这几日市场价格稍微上涨,主要原因还是供应量不足,市场上没人愿意出货所致。
其实近段时期虽然说集庆房产和土地价格稍稍有些上涨,但并没什么成交量。只是因为想购进的人数比出货的人数多,人为地拉高了价格。
我认为陈定邦的这个分析还算靠谱,其实现在这个状况不正是朱元璋、李善长特别想看到的吗?
既然市场稳住了,我们也没必要庸人自扰,顺其自然吧!
如果年底沈大哥的最后四万两现银的本金到位了,我们还是没有怎么进货的话。大不了把本钱放在这里,静待合适的时机。
假如沈大哥如果有其他的什么生意头寸不足,也可以从我们这里周转嘛!
我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想法,主要是认为,反正这本钱就是沈大哥、沈贵,还有我和汪耀南四个人嘛!都不是外人,谁吃点亏,谁占点便宜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我这个想法一说出来,沈贵他们觉得也完全可以接受,反正就是稳坐钓鱼台,市场不跌,咱就不出手。
可刚说到这里,陈定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市场价格上涨得厉害,我们要不要出货呢?
如果要出货,又在什么价格点出货呢?
是缓慢出货,还是速战速决?
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我看了陈定邦两眼,心想,这小子现在长进了,提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有水平了。
这个问题还真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如果价格上涨要不要出货?
我让大家谈谈看法,大家都议论纷纷。但大体思路都还是一致,就是价格涨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出货。
但对于涨到什么点出货,该快速出货,还是缓慢出货,大家的意见不统一。
沈贵认为,价格只要上涨超过三成,就该考虑出货了。但出货要缓慢,如果出得太急,价格会跌。
陈定邦则认为,至少也得等到价格上涨五成以上,才考虑出货。至于出货的方式,他也赞同沈贵的观点,以缓慢出货为宜,确保不引发应天市场的大波动。
而陈元贵则提出了一个颠覆所有人价值观的想法。他认为,咱们要瞅准时机出货,出货的速度要快,就是要让市场价格大跌。等市场大跌之后,咱再以低价吃进。
这样我们先高价出,打压市场后,再低价进。说不定手中的地就能从这番折腾前的一亩变成折腾后的两亩。
陈元贵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