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龟缩的史天泽(1/2)
原来赵昰派出的使者打着大宋帝国皇帝体恤汉中百姓疾苦,只要承认自己是大宋帝国的公民就可以分配土地免税三年的旗号进入汉中的,所到之处都大张旗鼓的宣传大宋帝国的实力强大,连如日冲天的蒙古人都败在了英勇的大宋帝国战士脚下,因为现在是汉人的天下所以汉中百姓也都是汉人,既然大家都是汉人那就不要互相残杀不要因为某些人的私欲而影响整个汉中百姓未来幸福的生活。
并且还对汉中叛军以公开赦免的方式通报给汉中全境所有叛军组织,言明只要在帝国大军抵达汉中之前汉中叛军自愿归顺大宋帝国仍将会按照响应国家政策而起义对抗蒙古人的功劳来计算,因为国家相信都是尊贵的华夏民族不会做出违背华夏民族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政府还是相信汉中百姓大多数都是被极少数居心叵测之人裹挟进来的,所以大宋皇帝和帝国百姓相信汉中百姓绝对不会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去对抗国家,而国家决定给予汉中百姓一次重新回到帝国大家庭怀抱的机会。
随着政府使团和宣传组织抵达潼关之后,潼关的叛军因为不了解现在大宋帝国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归顺后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不过当他们在与赵昰的使者面谈之后,使者转达了帝国皇帝和对潼关未来的规划之后让潼关叛军看出了政府的诚意之后就选择就地向政府投诚。
潼关叛军知道国家想要顺利收编整个汉中地区必须要善待潼关的他们,既然自己的诉求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那就不需要继续僵持下去,再说了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数万有农民组成的潼关叛军在皇帝使者面前放下武器选择接受洛阳方面赶过来的政府军收编,皇帝使者充分考虑了潼关军的想法让那些不愿意继续当兵的将会到政府制定地点领取遣散费,回到自己的家乡选择接受政府分配的土地或者用钱去做政府扶持的小生意。
对于那些不知道将来在哪还不如继续当兵的人,则在洛阳军的整编后成立潼关守备军,领取政府军的装备后进入潼关内陆配合政府宣传,不过使者给予他们的名义是保障帝国皇帝的旨意能够顺利在汉中地区实施,并且要求他们配合接下来为政府提供的汉中救济粮分发和为国家安排来的农学院师生的提供服务。
有了潼关军的积极配合为政府接下来的工作开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的一切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前面有潼关筛选下来的潼关军作为宣传的先导,后有政府军运来的粮草对汉中百姓进行放粮和政治宣传的攻势下,久经战乱的汉中百姓终于打开了尘封的胸怀开始迎接国家的安排,毕竟战乱持续的太久了关中百姓早已经人心思安,再加上政府军一边带着大量的粮草集中到沿途各个重镇里为周边的百姓广泛发粮,让最底层的老百姓能够直接得到官府的实惠,另外一方面官府还从农学院征召了很多种植业方面的师生把两三年前已经成功培育出来的土豆、甘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带到汉中,并且把先进的种植技巧一并传授给当地的百姓。
千百年来作为一直最底层接受上层社会盘剥的老百姓什么时候见过高高在上的官府会如此低三下四的对自己嘘寒问暖发粮食不说还教授种植技巧?而且这些教授他们种植的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读书人,并且这些读书人一点都不嫌弃他们的身份低下手把手的新的农作物种植技巧教授给所有老百姓。
官府把以前蒙古人和大地主的土地充公后分给所有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后就可以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自己想要的农作物,虽然政府还是希望他们这个叫做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但是并没有阻止他们种植传统的粟米,这让老百姓看到那些身着得体的读书人亲身示范新农作物的种植,自己只要把学到的技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实施就可以了,那些读书人对此还不放心专门下到田间仔细检查农民们的种植情况,而且这些师生还会不厌其烦的向百姓介绍现在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将会远远超出他们当地生产的粟米和大麦等农作物,并且有着生长周期短和产量高的优点。
这对于当地百姓来说简直就是祥瑞啊!按照汉中地区的耕种条件那个叫土豆的农作物一年可以种植两茬,而且耐旱、耐寒易打理,这个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烤着吃,还可以做菜简直就是最美好的食物,其缺点就是淀粉含量高吃多了人容易发胖。
在这个时代发胖是缺点吗?要知道在前朝那可是以胖为美的,质朴的汉中老百姓在官府和那些师生的忽悠下,纷纷在自己的土地上分出一半的田地来种植新作物,潼关一带的百姓就像瘟疫一样一传十十传百的迅速传播开来。
生活在最底层的不管是农民还是士兵对他们来说能够保证自己今后能够长期得到温饱就向着谁,而很多叛军首领显然不会管他们的死活,这就让很多生活在底层的士兵和军官就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长官带着自己的同乡一起瓦解不愿意接受招安的叛军组织。
而每每出现这样的事情时,政府方面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区域,来为受伤的百姓医治和提供粮食,当这些有思想的带头人看到这些时纷纷选择向国家效忠,很快这场类似后世的颜色革命迅速在汉中地区蔓延。
在外有宋国政府军施压内有汉中百姓心向大宋帝国的情况下,很快汉中地区最核心的叛军组织对外宣布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