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第226章 东方欲晓 捕捉(1/2)
“一百四十多公里,可路况不好,三个半小时都不一定能到。”满脸疲倦表情的江冰绫摇头,“本来才回去了没多久,可家里又让回去商量事儿,我就说那有啥商量的,都是厂里和上边决定的事情,你一普通工人,随大流就行了,操那么多心干啥?”
“哦,江姐父母有事儿?”左右无事,陆为民也就和江冰绫闲聊,和这样一个温婉柔媚气度不俗的漂亮少妇聊天,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厂里现在传得沸沸扬扬,说上边有政策,企业要从山里搬出来,弄不好明年就要定下来,我就说这事儿哪是三五两天就能决定下来的?没个一年半载想都别想,搬哪儿?怎么搬?是全部搬还是部分搬?如果只是部分搬,谁该留,谁该走?”
江冰绫也觉得挺烦,一家人出了自己之外,父母弟弟都在长风机器厂里工作,都是搬迁到三线山区里的军工企业,现在有机会搬出来,尤其是可能要搬到城市里,大家都是兴奋莫名,满怀期待。
“哦?长风机器厂要搬出来?”陆为民恍然大悟,江冰绫家好像是长风机器厂的,而这个建在应陵山区里的军工企业和地方上并没有多少联系。
记忆中长风机器厂的确是92年搬出来的,这些建在山区里的军工厂都是都是六七十年代备战时从沿海地区搬迁或者建设起来的,规模不小,几千人的厂子建在深山里,相当于一个生产基地,围绕这些企业还得要有一套配套的生活附属设施,医院、学校和生活市场这一整套,还包括日后这些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阶段,无论是国营企业也好还是军工企业也好,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是一个必走之路,军转民和军民品混合生产模式逐渐成为摆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而限于山区的实际情况,这些企业在山区里不但受限于信息、交通和职工生活条件,在发展上也受到了很多制约,而在外部威胁已经越来越远离的现实条件下,中央出台政策允许一些有条件的企业搬出来也就成了一个选择项。
“嗯,都传了一两年了,不过这一次好像是说上边终于有政策同意我们长风厂搬出来了。”江冰绫既为长风厂能够搬出来感到高兴,也为一大家子要搬出来所面临的诸多事情感到烦心。
“搬哪里?”陆为民心中微微一动。
“现在还不知道,厂里好像也还没有明确吧,有说搬到应陵县城的,也有说要搬迁黎阳的,还有说要搬到昆湖的,听说博北的北方机械厂和我们长风厂一样也要搬出来。”江冰绫见陆为民似乎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怎么,小陆,你也有亲戚在我们长风厂?”
“没,没有,不过我家是昌州195厂的,所以我对这些军工企业还是很有感情,这一代人为了当事国家需要,在山区里边工作生活几十年,不少人一直工作到退休,不是有一说么,这一辈人是献了青春献子女,是该让他们出来在城市里来享享福了。”陆为民颇有感触的道:“江姐你父母都在长风厂,他们怕是都很希望厂子搬出来吧?”
“那不是咋的?我们家一大家人都在长风厂里,现在那边又闭塞,交通也不方便,山区里边,只有一条道路通到应陵县城,厂里医疗和教育条件都不好,我在子弟校里考上中专都算不错的了,要到应陵县中校里读书,县里还要让厂里赞助一笔钱才行,每年厂里都和应陵县里闹得很不愉快。”江冰绫有些感慨,“我爸我妈年龄也不小了,身体也在走下坡路,地方上医疗条件也要好一些,若是能出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儿,就是不知道这事儿究竟能不能成?”
长风厂是属于原来二机部的,而博北的北方机械厂好像原来也属于二机部,现在都属于机械电子工业部下的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两个厂情况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属于同一时代搬迁到黎阳这边建设起来的。
在陆为民印象中,这些企业和地方上联系很少,甚至很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而且有些地方政府也和这些企业关系处理得并不好,比如像应陵县和长风厂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范例。
“我想不至于空穴来风,只不过这肯定有一个过程,尤其是选择搬迁到什么地方估计也需要慎重考虑,不过我个人感觉像搬迁到县份上恐怕不太合适,起码也要到黎阳、丰州这些地方上吧?”陆为民一边思索一边随口道:“至少到地区这一级,日后地区改地级市,就算是城市里边了,各种社会资源条件也肯定要跟上来,和县里是没有可比性的。”
“嗯,听说要搬应陵县城,厂里人都反对,觉得从山沟里搬到几十里外县城,意义不大,要搬就得要搬到黎阳或者洛门、昆湖这些城市里去,这也有利于厂里的发展。”
江冰绫也赞同陆为民的观点,城市和县城是两个概念,尤其是在发展前景上更是有很大差距。
厂里边不少人都希望搬到黎阳,昆湖条件虽然更好,但是搬迁费用肯定也远比搬到黎阳大得多,而以长风厂日后发展前景考虑,听说长风厂也希望搬到一个交通条件比较好的所在,黎阳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尤其是在听说京九铁路要过黎阳的情况下。
陆为民知道前世中长风厂最后是选择落户洛门,据说这个当时洛门地委书记与长风厂党委书记是战友有很大关系。在洛门的热情邀请下,长风厂最后落户洛门。
在实施军转民战略成功之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