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章:樯帆卸泊,百货登市(2/2)
,改余杭门为武林门,自此这道历经数百年的城门,便以一个崭新的名字,传递在余杭一带。自从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这座城门就一直作沟通南北大运河杭州段的城北运河和城内运河的枢纽地带。
从杭州输向京城的钱、粮、鱼、盐及其他丝绸百货,主要依赖这一南北水上交通孔道。所以,北关外,今武林门至湖墅一带,一直是“人烟辐辏,商贾云集”之处。
每当夕阳下山之际,“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指灯笼)烛照,如同白日”。从西湖倦游归来的游人香客,多集宿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热闹非凡。
正因为这样,继宋人题的“西湖十景”之后,元人增题“钱塘十景”时,把“北关夜市”列为一大景观,如此一来,这座城门也成为杭州的一道景观而被人时常说起。
城门外,运河湖面平静,夜色下,波光粼粼。
夜色虽已深,但武林门外,因河水涨了一回潮,“武林门外鱼担儿”,也就成了风景独秀,夜色正浓的时候,也是来自塘西、德清水乡的鱼船,货船下货的时候,那些起早贪黑的小商小贩,便早早地到了卖鱼桥卸船过秤。大兜路上,鱼行林立,灯火通明,吆喝记账声,隔了河都能听见。
此时,滚滚的运河里,一艘船体漆成红色的单桅大船,正逆流而上,船体极大,分为上下两侧,虽在夜色之下,可船上飘荡的大红灯笼,仍旧能清洗的看见船只上来回走动的人群。
水面的船只不少,渔船、货船、上船竟出奇的见这大船后,纷纷退让到一边,不多时中间让开了一条水道,任由那大船通行。
“船家,你为何让避让这船只啊?这不是已经靠岸了么?让了这大船,我们可要走一里多水路呢?”一条渔船上,一位年轻商客不明就里,记着问那船家。
那船家回头看了一眼那大船,眼里露出敬畏的神色,对着商客道:“客官有所不知,这红色大船乃是驿站船只,我大明官府的规矩,河上航行,任何船只皆对驿船须回避让出航道,否则便是阻拦之罪。”
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家有《大诰》者,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拒不接收者,迁居化外,永不令归。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据说其时各地讲读《大诰》的师生来京朝见者达十九万余人。
所以这商客倒也知道律法,听船家这么一说,点了点头,道:“原来是官家船只,难怪这么嚣张啊?”
那船家看了一眼船只的龙头,小声道:“只怕不是官家那么简单了?”
那商客微微一愣,夜色下,凝神望去,果见了一些不同,那红色大船巨大无比,装饰极为华丽,外壳上部漆了一条两尺宽的红边线。船两侧建有高舷墙,两边,共开了二十个设桨架的小门,可使用二十支大桨行驶。
船头的左右两侧个子挂着两排大红灯笼之外,左侧还竖起了几面红色小旗,旗帜的中间部位,则是则显得有些与众不同,除了旗帜面大之外,最重要的旗帜的图案,上黑下黄,中间的金黄色上,一只团龙图案,随风飘扬,仿佛活了一般。
那商客看了这架势,登时一呆,他虽不是读书人,却对皇家的一些服侍,旗帜还算熟悉,只因为那些东西,不是寻常人能用的,所以,民间的百姓虽没见过,却也知道一些。
这船只的旗帜,绣有黄色团龙图案,若非皇家人员,谁敢这么大胆。
“还是船家眼力好啊,一眼便瞧出了这船只的主人不简单啊?”那商客摸着头上的汗水,笑着道。
船家被商客一赞扬,显得有几分得意,嘴上虽说过奖了,心里却忍不住嘀咕道:“这又不是那个皇子出了京城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