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黑暗之剑,光明之心(上)(2/4)
>但经过彼岸的磨砺,只要派过去的官员认真学习,一般回来后,都会成为不错的官员,以至在后来的宋朝“超黄金”一百年中,有九个宰相,有着去彼岸为官的履历。不过自绍圣过了一百年后,宋朝茫茫然没有了对手,又渐渐走向腐败。而且随着对彼岸的厌恶,宋朝做了一个更错误的举动,再次诏令,不得百姓移。
这才是致命的错误,虽然在彼岸帮助下,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包括各类粮食种子进行了改善,辽东也全面开发,但这时候宋朝达到了近六千万户,加上官吏豪强的剥削,种种矛盾激化,终于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爆发。
也不是彼岸制度就完美了,主要还是彼岸过于广袤,虽然自身人口在迅速繁衍,中间一百年,又陆续从宋朝迁徙过来几百万户百姓,但人口基数太少了,到现在总人口还不足两亿人,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就是最少还要四百年时间,才可能发生土地与人口危机,但到了那时,恐怕彼岸早进入“现代化”。
随着传来宋朝发生了一场几乎席卷全国的大起义,让人搞笑的是这批义军将彼岸的那套制度不伦不类的全部搬了过来。消息传到彼岸,许多人啼笑皆非。虽然是好事,但同样给了彼岸一个警告。三大王室听闻后,迅速削减开支,捐出近半产业的契股,用于各洲赈灾救贫。
三洲也分别宣布,对官员家属经商者,务必从严审查,有子弟为官者,必须从基层做起,而且提拨升迁时,必须经过更严格的政绩考核,以免象宋朝那样,因为恩荫与联亲,导致官官相护,迅速走向衰败中。
正因为如此,学院里的教授又再度将这段历史拿出来反复开讲。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乐城之战,种种迹象证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会伐夏,伐夏后必失败。而且没有人敢小视王巨,所以为圣,比如科学,王巨老了后,将彼岸一切为三,开始安心著书立学,然后留下了许多定理与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学的推进,正是各个学者不断地研究王巨留下的这些定理与假想得以成功的。只要顺着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进展,但想绕过这些假想,则没有什么进展。
但没有王巨这个默视,赵顼则不可能放权给王巨,同样则没有王巨改制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灭掉西夏,击败辽国,为后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动作用。
如果不让高滔滔与文彦博、刘挚等人疯狂,宋朝上层精英则不会对朔党彻底失望,那么赵煦亲政,章惇张商英主政,朔党的势力依然象一团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张二人就不能完全恢复王巨的改制,同样不能集中力量,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面做得太成功了,前面越成功,后面越疯狂,才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王巨可能的推动作用,使得朔党更加疯狂,也使得那几年宋朝许多百姓民不聊生,这是一次比坐视永乐城惨败还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这么做,甚至会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回宋朝主持大局,当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无疑是宋朝,但将来重要的则是彼岸,这里在将来则关系到整个族群的命运……
正是这个手段,使得宋朝进入漫长的中兴时代,没有一个中兴的宋朝,彼岸则不能蓬勃发展,毕竟那时候彼岸人烟稀少,物产有限,就包括贸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当然,彼岸的金银、矿产、技术,也对宋朝漫长的中兴起了加成作用。
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长的共赢时代。
所以教授说,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说完,宣布下课,有的学生又继续打开书本,翻看后面的历史。
…………
这几年诸臣一直将赵煦当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为。
但一个七岁能熟读论语的少年,心智岂是寻常少年可以相比的?况且王巨几乎手把手地教了那么久。
只是赵煦为了防止意外,不得不隐忍着。那怕这些人强行和离自己的未婚妻,还逼她改嫁他人,自己也要向这群人陪着笑脸。
想到这里,他越说语气越尖锐:“大防,你曾向张载求学?”
吕大防不能完全算是张载的学生,不过他确实向张载请教过一段时间的学业,学海无涯,达者为师,因此某种程度上吕大防能算是王巨的师兄,至少两人关系不外。
然而这才是最让人讥讽的地方。
有些冤枉吕大防了,他与范纯仁、吕公著、王存等人是属于旧党,但都是温和派旧党,手段不激进,行事不残忍,这几年吕大防在朝中多少对激进派起着一些制约作用,阻止了国家进一步恶化,尽管这种制约未必是王巨喜欢的。
不过吕大防确实犯下了三个严重错误。
因为他与章惇一直不和,梁焘攻击章惇时,他没有营救章惇,相反落井下石,导致事态扩大,不久又出现了章党,蔡党,安石党。
后来刘挚他们又闹出王巨党,吕大防虽然争过,不过畏惧文彦博与刘挚的势力,没有力争。所以前线诸多名将,一起贬斥到了南方,熊本也因此死了。在这份名单中且不说王巨,游师雄与种师道同样是张载的学生。
就算不能因私废公吧,吕大防与新党们仇恨不大,那么也能看得更周全,但他有没有站在宋朝的立场,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