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虬髯客(2/3)
说道。这几年,替王巨办事,他跑了许多地方,看到许多事物,也包括这个征税。
也许后人认为,佃农很悲催。实际也未必然,如果主家好,百姓还是愿意当佃农。因为佃农不需要交纳两税的。然而一些主家因为没有势力,地虽多,却很贫瘠,可因为没有人,便让胥吏划成上田了,那么就得多交税,结果明明手中有很多地,还养活着一群佃农,但还是不堪重负。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后的种种摊派,更加重了这部分主户的负担。
那么宋朝税重不重?真的不重,即便将两税与一些苛捐杂税加在一起,再加上青苗法与免役法的摊派,不过八九千万。十亩地才摊派一(匹石贯束),难道重吗?
这个原因主要就是许多豪强权贵不交两税,象韩琦家那么多地,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县,但交纳了多少税赋。即便摊派了一点青苗贷与免役钱,韩琦都要与王安石拼命了。
正是这种不公平的税收制度,加速了贫富分化,虽然吕何让没有金手指,但这些年一直在替王巨办事,也积攒了一定的眼界,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对宋朝很是不妙的。
“能齐商税就算好的了,还想齐税?”王巨哈哈乐了起来。
“唉,对了,子安,为何南海诸岛,皆没有虬髯客后人的下落?”
在宋朝之前,就有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海外,多数同化了,还有少数人保持着原有的传统。但唐朝总的是禁锢政策,迁徙的数量少。倒是进入到宋朝以后,王巨未发起迁徙之前,就已经有了一部分百姓向海外迁徙,并且多是福建路的百姓,有的人还联系起来了,然后团结在一起。
然而吕何让指的不是这个。
王巨意味深长地说:“陶希言与张良国去了海外,然后惊诧,怎么这些玳瑁、香料与珊瑚就象稻草一般。然而若非我朝,它们与稻草有何差别?我朝是根,海外是叶……不要胡思乱想了。再说,就这点人……”
当成一个产业,这么多人,那什么惊人的,但放在这么大片地区,想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就不要虬髯客了,安心替我朝做点事吧,这不是仅是为了官家,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吕何让下去。
就这点人,然后就着这点人,去完善王巨那个北部湾海盗计划了。
王巨又找到陶青,让他做另外一件事。
润州那批船有的要转到泉州停泊,然后带着百姓离开。王巨慨叹人太少了,实际几万人,聚在一起,那也相当刺人眼的。若不是他担任着知州,谁会同意这么多百姓上船?
不过这件事与百姓无关,而是马。
在那边的彼岸,有许多适合放牧的场所。
然而宋朝此时南方无羊,牛更是禁止屠杀的“保护动物”,内部贩卖还可以,若运向海外,必然会让人弹劾。唯一不禁止的那只有驴子了。所以从中原带去的家畜只有驴子与猪。
因此王巨提前让陶青通过贸易的方式,从高丽与倭国那边换回大量牛羊崽子,运到那边饲养。
所以这次赈灾粮食中有了一些羊肉猪肉,但以腌制的猪肉为主,羊肉还是很少。
不过那边一直缺马。
现在问题不大,是圈占,面积有限,不过随着人口增加,圈占的面积越来越大,那必须有马。非是为了战争,那边皆是一个个岛屿,只要想办法将人口陆续增加下去,将土著人稀释掉,至少在这几百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为了便于管理,必须有马。
王巨吩咐陶青的事,就是从那边铸造一些武器,在内陆肯定不能大规模铸造武器的,然后用几艘钻风船自高丽再向北航行,看看能不能与生女真换回马崽子,带回那边饲养。
“要小心。”王巨说道。
再往北那边是生女真,言语恐怕不通,但他们相当凶悍的,可不是南海那边的土著人,又属于辽国的地盘,必须格外小心。
“嗯,但为何用武器交换?”
“辽国对他们忌惮,一直不提供武器,甚至连铁都是禁榷的。”
“子安是想让他们背叛?”
“天知道呢,反正用武器交换,他们会很喜欢,对我宋朝利也大于弊……”王巨道,女真背叛,王巨很想哪,那将会提前将这个火药库点爆,但那个地广人稀,又十分落后野蛮的地方,谁能控制住局势的走向,又说道:“不过记切,最好不要留下我朝武器的样式。嗯,也能冒充倭奴国人,与他们交易。”
“明白。”
百姓陆续上船,陶青也上了船,然后离开泉州。
王巨在码头边站了很久,然后回去。
还有许多事要做的,比如那边需要什么物资,器皿,生活用品,这些都要提前安排下去的,而且这种配额制度,也是笼络人心的大好时机。
只要大家一起闭上嘴巴了,无论他迁走了多少百姓,朝廷也就不会过问了。
然而朝廷过问了。
与移民无关,而是北方。
刘忱、吕大忠随萧禧、梁颖来到边境,赵顼为了他们方便勘探,还授了吕大忠知代州之职。
辽国不大好在河北扯皮啦,那有一条拒马河呢,如果非要关南十县,那又恢复到了仁宗时的扯皮,想要关南十县,那就不能给其岁纳了,这么多年给下来了,多少银子多少绢?
辽国也还不起,因此在河东路扯皮。
河东路扯皮无外乎就是代州哪里。
萧禧说疆界不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