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传承(1/2)
周扬在家休息了半个月,去了医院复查两次,他要求拆石膏,拍了片子没啥大问题,但计小玲听了医生的,劝说他一个月后在来拆。
可周扬在家呆不住,说过了中秋就要去学校看看,马上又是国庆长假,也好看看学生的功课啥的。
中秋学校给他发了月饼,刘主任亲自送来的,让他好好休养,不用担心工作。计小玲也买了月饼给几家送了过去。大家互送月饼,周扬看着家里的月饼,说以后天天早餐就吃月饼吧。
二零一五年的中秋和十一就相隔三天,周扬就拄着手拐去了学校,他说不带课,但也可以在办公室里工作。
就是在家半月,他也经常在电脑上工作,白天由计小玲搀扶着下楼在楼下坐坐,说总在屋里不出来,人都要发霉。
第一天去学校,计小玲扶着去的,到了下班时间又去接的,来回的人都看着周扬拄拐笑,熟悉的就停下说几句。
十一那天,董江突然来电话说正开车往这来,说张燕父母来了,他带着去美丽湖玩,尔哈,中午他请客,去农庄吃烤肉。
放下电话,周扬和计小玲面面相觑,之前董江和张燕来电话,他们都没说周扬受伤的事,就是俩家父母最近都是电话,没有视频,说网络不好,想过了十一换网络,只是拍了照片发过去,照片里也没拍周扬受伤的脚,都是上半身。
董江说在路上,那就不到两小时就会到了,董江说让周扬直接去上次去过的农庄,就不来接他们了。
计小玲忙找出衣服给周扬换上,自己也穿了身套装,把家里收拾了下,万一他们来了不能看着乱七八糟。
董江又打来电话说还有半小时就差不多到了,计小玲搀扶着周扬下楼,走出学校打了车去了农庄,开了个包间,告诉董江在是上次的桃花厅,来了直接进来就是,就不去门口迎他们了。
十月的边疆,天气最好,微凉,穿件外套就可以,农庄院里的树被风吹的沙沙响,落叶随风飘落,服务员打扫着,中午的客人不多,又是长假,很多人都去旅游了,但也听到有外地口音进来吃饭的,看着装束就是来旅游的。
不一会董江他们到了,董江掀开门帘让张燕父母先进来,最后他进来,看到董江笑眯眯的拄着拐站着,惊了下,没介绍哪,就问了句:“你这是怎么了?”
周扬是见一对中年夫妻进来,就和计小玲一同叫了张叔叔、阿姨,听董江问,说道:“崴了脚,叔叔,阿姨,里面坐。”
张燕拉着她妈在上位坐下,等都坐下了,董江介绍:“张叔叔,这是我同学周扬,来这里支教。”
周扬要站起来,张父忙说道:“不要客气,快坐下,之前就听张燕说过,你爱人小玲我们在兴州见过,我们家燕子能有你们这样的好朋友,我替她感到高兴,希望你们能互相帮助。”
周扬客道的说了些场面话,张父问了问这里的环境和经济,又好奇的问他怎么会崴了脚,周扬就简单的说了那天的事,张父听了后伸出大拇指,赞叹道:“为了学生,你好样的,我对老师是最敬佩的,当老师不容易呀。”
“难怪那天打你电话无法接通,后来你解释说开会,我就以为是因为工作不方便接电话,你早点说我也来看看你,对老同学还瞒着。”董江责怪道。
周扬笑道:“不是怕你们担心吗?又不是多大的事,小玲在这照顾我,就是这阵子把小玲累坏了,我去哪也不方便,都是小玲搀着我。”
张燕母亲也点点头,说:“小两口就该这样,互相照顾,互相体贴。”
服务生进来问点菜,董江拿了菜牌递给张父,“叔叔,你看看,爱吃什么?”
又要了个菜牌递给张母,“阿姨,燕子说你爱吃鱼,我们这的鱼肯定比不上南方的,但也有味道不错的,阿姨看看,喜欢什么菜都尝尝。”
张燕凑过头,和妈妈一起看,“我妈爱吃海鲜,但来这里就不用吃这些了,肯定要尝尝地方特色菜,是吧,妈。”
张父边翻看菜牌边说:“今天我来点菜,看我点的正宗吗,我来前可是查了资料的。”
“爸,我第一次来也查了资料,可是很多菜,不是本地人带着,是真的不知道要怎么点,有的好吃的外地人来了也找不到。”
张父笑着摇头说:“你们年轻人查资料就看网上人的推荐,那么我问你,就那个过油肉拌面,昨天吃过的,最早是边疆菜吗?边疆菜的历史从哪里开始的?”
“妈,我爸又开始咬文嚼字了,吃个菜还研究历史?我看我哥哥就跟爸爸学会了。”
“这你就不懂了,什么都要有个传承,文化传承,你还自封是吃货,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也得有个传承,也得吃个明白,光傻吃傻喝?”
其他人都笑着附和,张父就继续说:“现在所说的正宗边疆菜都是改良了的,什么大盘鸡拉条子,三十年前,边疆菜还远非如今的样子,作家茅盾回忆,他在边疆只是吃了很多天的煎羊肉饼和黑面包,那么这些菜是怎么变成边疆菜的特点了哪,那就是移民的馈赠,这个就像边疆好多都是移民过来的,什么疆一代疆二代,目前都有了疆三代,说实话,我来了这两天,确实感受到,这些移民来的内地人给边疆带来了变化,就是这些边疆菜,也是他们来了后带起来的。”
董江交代服务生先拿壶奶茶来,张父听到奶茶又说道:“奶茶就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特色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