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强军修内政 2(1/3)
一个人的强大,要么是大脑的强大,要么是四肢的强大,最好是两者兼具。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或许做一个大脑发达而四肢简单的瘸子,还要好过做一个大脑简单而四肢发达的白痴。残疾的瘸子至少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而健壮的白痴只知吃饭拉屎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对于中兴社而言,全民识字要解决的是思想上、精神上的问题,要让中兴社的内在变得强大,就譬如是健全了大脑,这是张镝当前实施的第一项大决策。
而第二项大决策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民以食为天,而农业是粮食的保障,水利则又是农业的根本。水利发达则农业兴盛,农业兴才能粮食丰收,粮食丰富民众才能吃饱肚子,民众吃饱肚子则又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前提。所以水利算得上是基础的基础,这就如人要有血肉,要从体格上壮大自身,这是要让四肢发达的步骤了。
对中兴社而言,流求有很好的农业条件,东部是大片的平原,大约占全岛的三分之一,气候条件也很好,水稻可以一年两收。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雨热同期,而且降水过于集中,每年绝大部分的雨水都在夏季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便造成周期性的泛滥和干旱,雨季和旱季分明。
流求本地土著也有农业,但十分粗放,在一处烧荒种上一季,土地肥力下降后就移往其他地方重新烧荒耕作,这是原始的刀耕火种,被称为游耕。与汉人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不同,番人不需要在同一块土地上长期耕作,也无需追求太高的产量,也就更不需要建造水利灌溉设施了。
番人们之所以如此“任性”,在农业上这么随心所欲,一方面是耕作技术的落后,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因为过去的流求地多人少,土地资源丰富,没有太大的人地矛盾。在过去,偌大一个流求岛只有十几万土著,这块地不行就换一块,很容易就能找到另一块更好的土地耕作。
但中兴社却不能这么操作,因为人是越来越多的,按照张镝的计划,流求一岛将来就要承载两三百万的人口规模,只有大量的人口才能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后方。
前两年,最初上岛的移民还能自由选择最优渥的土地,在淡水河两岸就能开垦出几十万亩良田。但随着移民不断的增加,尤其庆元一役后,移民人口爆炸式的增长。中兴社不得不安排新来的移民往四周屯垦,就如摊大饼一样,以自新城为中心,往四面八方摊过去。
自新城所在的淡水河流域是精华之地,开发的也最早,很快就成为一片片的良田,向着周边延伸,北边很快就延伸到头了,再过去就是大海,总不能去大海里种地吧。那么这片大饼就不得不向南、向东摊去,离中心越远,环境就越复杂,水土条件也往往没那么好了。
所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影响中兴社农业生产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旱难调。流求这个地方雨热太过集中,而且大部分河流都是短小急促,夏季连续几场暴雨过后,经常山洪暴发,到处漫水,一片泽国。等到大水退去,低洼处就成了一个个大小水坑,平坦处则泥泞不堪,对于耕作是极为不利的。
等到了干季,则又是另一个问题,低洼处水浅了变成一个个烂泥塘,引水的难度很大,大部分并不适合提供灌溉之用。平坦的地方却又要承受干旱之苦,远水难解近渴。
所以,在流求地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雨季的防洪,另一个是旱季的灌溉。
总体思路是在流求全岛几百条径流的基础上,在河流上游修建堰坝水库防洪分流,同时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带建造四通八达的引水渠灌溉农田,取出的土则用以填平低洼泥塘。
对此,工部在张镝的指示下已经做了实地踏勘、调查研究,加紧进行水利工程设计。
最先开工的是自新城东南四十余里的模范堰工程,这里是赛夏第一保所在的地区。设区以后,这里又成了赛夏区,原来的赛夏第一保保长郑狗如愿以偿当上了首任区长,手下管的也从一个保千把号人变成了附近的十几个堡寨上万百姓,权力和责任都越发的大了。
郑狗的能力且先不论,至少做事还是十分积极的,眼下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加干劲十足。工部的人下来踏勘,本来有几处工程地点可选,郑狗却主动把第一个工程揽到了自己头上。
张镝曾到赛夏第一保视察,并称赞其为“模范第一保”,这对郑狗是极大的鼓舞,现在争取到建设第一项水利工程的机会并定名为“模范堰”,体现了郑狗想要永保先进的决心。
模范堰的选址在流经赛夏区的一条河流上游,此河源自中部高山区,长度不过百里,但在雨季水量极为丰沛,上下游梯度大,流速急,呈倾泻而下之势,奔腾如雷,人们称其为雷公溪。
按照计划,模范堰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首先需要在雷公溪上的各险要河段建造梯度式的拦水坝,可以一段段逐次减缓溪水的冲击力,减少洪水来时的危害。干旱时各级拦水坝又可发挥蓄水作用,通过一条条分水渠引向沿岸的大片田地。同时,在田野之间要修筑纵横交错的灌溉支渠,沟通水系,充分发挥水旱调节的功能。
以这个时代的施工能力,模范堰的工程量实在可算是浩大了,尤其要在雷公溪上至少建造五道拦水坝,每道长二三十丈,宽丈,都要巨石筑底,上以竹笼盛满卵石堆砌,最后用夯土层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